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加速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畅通进程

行业动态

加速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畅通进程

阅读数:8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要求推行绿色循环,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循环畅通。这一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稻渔综合种养以及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构建绿色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是重要任务。

  一、推进种养结合,重构种养循环系统

  推进种养结合,既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赓续传承,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粪肥利用在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中起着关键纽带作用。像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已基本构建起基于土地承载力的粪肥利用种养循环系统。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畜禽粪污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大力推动粪肥还田利用。到2023年,粪肥还田面积达到3.7亿亩次,新型种养关系正在加速构建。不过,总体来看,我国种养分离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开展种养结合的农户比例仅为12%,联结种养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也较少。在新时期推进种养结合,应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将传统种养模式与现代技术、先进管理模式有机结合,重新构建种养循环系统,重点推进“养分管理、就地转化、绿色服务”。

  一是推行养分管理。指导各地参考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科学测算种植业的养分需求以及养殖业的粪肥养分供应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优化调整畜牧业的发展布局。二是推进粪污就地转化。通过建设一批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实现畜禽粪污的就地资源利用,打通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堵点,促进种养循环。三是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大力培育粪肥利用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主体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鼓励探索粪肥分级定价付费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对粪肥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提升绿色服务效能。

  二、推进粮草兼顾,优化农牧循环系统

  推进粮草兼顾,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承担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饲草种植已达到较高水平,例如美国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大豆、小麦,是第四大农作物。近年来,在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饲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全国人工饲草种植面积为1.16亿亩,饲草总产量达1.01亿吨,有力支撑了草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但我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优质饲草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在新时期推进粮草兼顾,应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部署,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稳定棉油糖和“菜篮子”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粮改饲,优化农牧循环系统,重点推进“良种培育、增量提质、全链提升”。

  一是强化饲草良种培育。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品种,加快选育并推广一批高产高蛋白、抗逆耐盐碱、饲用价值高的饲草新品种。二是推进饲草增量提质。稳步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的种植规模。推进盐碱地、北方农牧交错带、南方草山草坡区稳产高产饲草基地的建设。三是推动饲草全链提升。加快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装备、林地小型机械种草等设备的研发应用。培育一批经营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草畜合作社、饲草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高密度草捆、草颗粒、裹包青贮等易流通的商品草产品。

  三、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升立体循环系统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是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水产品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悠久,形成了稻虾、稻鱼、稻蟹等多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截至2023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4490万亩,稻谷和各类水产品产量分别约为2250万吨和417万吨,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布局需要优化、质量效益不高、融合发展模式缺乏等问题。在新时期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应深入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重点推进“合理布局、绿色生产、模式拓展”。

  一是科学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区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规模。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虾等生产,西南、华南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螺等生产,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重点发展稻蟹、稻鱼等生产。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突出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循环、绿色优质、比较效益等优势,减少农药使用,加强稻田生态环境监测,提高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提升综合效益。三是研究拓展新模式。研究推广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不断丰富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模式新业态。

  四、推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构建产村循环系统

  推进生产生活循环,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已从单一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逐步拓展延伸至产加销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新阶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也在加速。但仍存在加工副产物利用水平不高、生产与生活间物质循环未有效打通、循环系统整体效能低等问题。在新时期推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应按照《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重点推进“全链循环、集聚发展、协同融合”。

  一是加速全产业链循环畅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强化加工减损增值、加工流通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加快培育产业链融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二是推动绿色低碳集聚发展。推动已建农业园区进行绿色循环升级改造,加快产业间的联结互促、循环增值,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是推进生产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理。推进农村厕所粪污、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加工副产物等多种废弃物的协同处理,因地制宜构建生产和生活、产业和生态融合贯通循环发展的新业态。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畅通,是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在具体推动过程中,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快统筹协同,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测评价,推进价值转化,注重宣传推介,构建衔接配套、梯级循环、高质高效的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东莞菜篮子  重磅!东莞4个案例入选集体经济蓝皮书
标签: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