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该《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相关要求,积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致力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届时,气象灾害防御将全面融入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综合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也将基本建成;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气象服务业务将基本建立,农村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会更加健全。到2035年,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气象趋利避害、赋能增效的作用将更加突显。在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方面,《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构建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针对弱势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人群推进精准靶向预警服务,提升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网格 + 气象”行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强化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作业先行先试和示范应用,提升农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在聚焦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上,《指导意见》提出多项举措。推进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优化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农业气象试验站布局,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夯实基础;优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构建国省一体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增强粮食生产全链条气象保障能力;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拓展“气象×金融”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研究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农业气象风险评估和区划、风险减量等关键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农业影响研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加强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方面,《指导意见》着重强调,推进乡村数字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气候韧性乡村建设气象支撑,推动气象服务融入乡村建设;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气象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能力;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景观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施文明乡村气象科普行动,因地制宜打造轻量化气象科普空间,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联合多部门开展“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加强人工智能等领域气象为农服务技术研究,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和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建设,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强气象为农服务领域领军人才、首席专家、业务带头人培养和基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队伍建设;深化与农业农村、粮食和物资储备、林草等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区域农业气象服务国际交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举措,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在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中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