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极为重视,高瞻远瞩地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此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仍稳步向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不仅产量稳中有升,而且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达成。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成功突破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大关。2023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908亿斤,实现“二十连丰”。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万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在粮食生产总量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近年来粮食生产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的供给有所增加,玉米产需缺口逐渐收窄,大豆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也有所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政策好、人努力、基础实、科技强、防风险这五大支撑因素。
一是政策利好。近年来,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构建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在价格支持方面,持续推行稻谷与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心里有底。2024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及粳稻的最低收购价相较于2019年均有所提高,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每斤也上调了6分,为农民种粮增添了信心。在种粮补贴方面,202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了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以及耕地轮作休耕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粮油单产提升行动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自2021年以来,为应对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中央财政先后累计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700亿元。在农业保险方面,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让种粮农户更加安心。据统计,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约200亿元,为超过1亿户次种粮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8000亿元,极大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人力奋进。各级党委政府围绕粮食生产这一核心,从春耕到秋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多次精心研究和周密部署,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展,粮食产量得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近3000名专家积极投身新品种培育和高效农机设备开发工作,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如同贴心保姆一般,及时向农民传授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确保新技术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三是基础坚实。我国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筑牢根基。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现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1.23亿亩,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75亿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4年实施面积已超过1.12亿亩,有34个项目实施县实施面积在1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在减少风蚀水蚀、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业成本等方面的成效不断显现。
四是科技领先。我国在粮食科技领域通过优化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等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种业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加快,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3万份。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精准播种、精准施肥喷药机、智慧灌溉等技术和装备得到大面积推广。智能化农机逐步普及,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高端智能农机开始在田间地头得到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2%,粮食平均亩产389.7千克,较上年亩均提高2.9千克,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58.7%,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
五是风险防控有效。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行业,必须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自然风险。在这方面,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努力实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加强监测预警,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中央财政多次及时下达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支持灾区全力开展救灾等相关工作。落实好“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最大程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排灌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办公室 韩一军、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