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高产优质的良种从实验室迈向田间地头,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黑土地高效利用和病虫害防治中发挥助力,“智慧农业”勾勒出现代农业生产的全新画卷……
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加速,持续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助力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种子堪称农业的“芯片”。要端牢“中国饭碗”,培育优良种子是关键所在。
既美味可口,又能抵抗赤霉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近期因出色表现受到广泛关注。该团队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让新品系具备了卓越的抗赤霉病特性,同时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不久前公布的另一项育种新策略中,我国科研团队借助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安装了“温度感应器”。培育出的水稻、番茄新种质,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实现大幅增产,在高温逆境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产量。
2024年,我国农业育种领域成果丰硕。“南繁硅谷”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太空育种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作物种质“资源库”持续拓展,分子设计、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甜脆爽口的散花型西蓝花、酸甜多汁的樱桃番茄等众多新品种,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餐桌,让大家在“吃饱”的基础上,还能“吃好”。
“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坚守岗位、努力攻克难关,使得我国在育种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越来越多的优良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将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方普表示。
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速推进,持续为农业生产增添动力。
地块的坡度、土壤类型、干湿状况、地力情况……在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通过智能管控平台的屏幕,每一块地块的详细情况都清晰可见。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团队研发的“地块画像”技术。
科研团队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获取了高精度的地块数据。“有了这些地块数据,我们就能针对不同地块实施精准措施,为黑土地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技保障。”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介绍道。
基于“地块画像”技术,团队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了“三保田”,迅速提升了白浆土旱田的综合产能,还能依据地块肥力的变化进行精准变量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不断加速,“智慧农业”的崭新图景正缓缓展开。
农业无人飞机、“虫脸识别”智能传感器、荔枝采摘机器人等“黑科技”纷纷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20余种重大病虫害进行多尺度动态监测预警;借助无人巡检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再搭配智慧农业系统,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上千亩土地……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力争到2030年使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到2035年达到40%以上。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宏伟蓝图已然绘就,未来充满希望。端牢“中国饭碗”,科技必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