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出现重旱情况。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更是达到了特旱级别。旱情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持续发展?南方地区7日开启的降雨过程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旱情?水利、气象部门相关人士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一问:旱情如何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正研级高工翟建青介绍:“今年以来,受气温偏高、降雨偏少的影响,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等地干旱状况快速发展。”1月1日至5月6日,广西、安徽和江苏的平均干旱天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4月18日,全国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积达201.8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47.7万平方公里。
翟建青表示,4月19日以来,南方降水逐渐增多,华南气象干旱情况逐渐缓和;19日至21日,北方旱区迎来降水过程,干旱有所缓解。但4月下旬以来,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安徽和江苏中南部等地干旱情况又有所发展。
就珠江流域而言,自2024年11月以来遭遇“丰枯急转”。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称,截至5月7日,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仅19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最少。5月1日以来,西江流域出现2次强降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广西的旱情。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水量调度处一级主任科员王伟禄说:“今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偏少近3成,其中黄河中游偏少3成至4成,晋陕豫局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5月7日,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大水库共蓄水275.45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54亿立方米。
二问:影响几何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高辉指出,干旱会造成土壤墒情不足,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会使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压力增大,还会导致植被干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
翟建青介绍:“具体到农业方面,受干旱影响,冀豫晋陕甘等地灌溉条件不足的麦田长势偏差,目前大部地区小麦处于开花至灌浆期,部分没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灌浆受阻。”广西、四川、云南等地部分水稻移栽进度较去年偏迟,部分已播春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出现缺苗断垄或幼苗矮小的情况。
江苏部分地区因旱情不利于晚播麦的苗情转化升级,导致生育进程不整齐,部分小麦因旱发生卷叶现象。广西部分地区江河、水库水位下降明显。
针对旱情,相关部门和地方采取了各种保灌措施。截至4月底,全国春灌面积近3亿亩,累计供水293亿立方米。当前,全国水库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大中型灌区春灌用水总体有保障。
三问:还会持续多久
中央气象台预报,7日至9日,南方地区将迎来较强降水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大部地区先后会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这场降雨过程能否有效缓解旱情呢?
高辉表示,结合中央气象台中短期预报和国家气候中心延伸期预测,近期广西的干旱将会逐步减轻,但陕西、河南、江苏等地的气象干旱还将持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安红说:“降水有利于广西旱情的进一步缓解,但降水分布不均、局地强度较大,需警惕出现旱涝急转。”目前,河北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安徽西北部等冬麦区存在不同程度农业干旱。8日至9日,河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和苏皖北部有10毫米至50毫米降水,土壤缺墒状况将得到改善,但其余旱区农业干旱将持续。
吴小龙称,本次降雨过程预计西江干支流将出现涨水过程,对进一步缓解广西旱情有利,但云南部分旱情尚未得到明显缓解。
四问:如何应对
翟建青建议,在农业方面,各地需根据苗情和当地实际情况,分类采取灌溉措施。气象部门需加密监测天气条件,如有增雨作业条件,可适时开展增雨作业,短期内增加降水量,以缓和旱情。
翟建青提醒,干旱期应注意避免采取大水漫灌等不当灌溉方式,减少氮肥施用,多施磷、钾肥增强作物抗逆性,避免干施化肥引发肥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研究员张存杰表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等地要加强田间管理,积极实施灌溉、保墒等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江淮、江汉、黄淮等地,冬小麦处于成熟和收割期,后期降水过程较多,需防发生旱涝急转灾害,以及雨涝天气对小麦收获和晾晒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旱区各相关单位和农户正在持续开展抗旱工作。
吴小龙介绍:“今年以来珠江流域灌区累计供水1.64亿立方米,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各类农作物均能及时播种。同时,动态控制大藤峡水库水位,群众饮水及春耕用水需求得到满足。”下一步,珠江委将加强流域统筹,会同地方全力做好抗旱保供保灌工作。
王伟禄表示,黄委将动态掌握引水情况,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确保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抗旱处处长王为称,水利部门将持续加强监测预报,制定完善供水保障方案,科学精准调度相关流域骨干水工程,全力确保旱区城乡供水安全和北方小麦主产区抗旱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