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旧村焕新貌,万江两村和谐共荣谱新章

行业动态

旧村焕新貌,万江两村和谐共荣谱新章

阅读数:26 时间:2025-05-08 来源:admin

老地名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印记,更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承载着市民的情感记忆。为了让市民更深入地理解区域历史文化,万江特别推出了“解锁地名密码”地名栏目。该栏目通过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呈现万江的历史、人文、风土以及民俗传说等内容,助力大家全方位了解万江。

上、下蓬庙村位于万江街道石美社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立村。相传,当时有一位名为振溪的文人赴京赶考,途径此地时进入庙中参拜,祈求佛祖保佑他高中状元。后来,他果真高中状元,入朝为官并积累了财富,于是在西塘尾建造了一座蓬庙,村子也因此以“蓬庙”命名。不过,后来这座庙被洪水冲垮,不久之后振溪也去世了。他的长子振华、二子振美又重新修建了一座庙,依旧称作蓬庙。当时庙旁修筑了一道河堤,振华在庙的附近立村,振美则在河堤的下方立村,由此便分为了上蓬庙村和下蓬庙村。

上蓬庙:展现和谐宁静乡村风貌

从莞穗路转入蓬庙大桥,再往前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座写有“上蓬庙”字样的村口大门。穿过大门,视野逐渐开阔起来,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河道两岸干净整洁。村民们坐在树荫下乘凉,悠闲地闲聊着生活琐事,一幅和谐宁静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

上蓬庙村的聚落呈带状分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蓬庙村的区域形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村落坐西北朝东南。村里有叶、唐、吴、庾、黄五个姓氏,其中叶姓村民主要是从石美村迁移过来的。据了解,原来的上蓬庙村,村前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村民原本居住在用以防止洪水泛滥的堤围之外。1959年,一场洪灾淹没并摧毁了原村旧址,全村人口便迁移至堤围内。

由于现在居住的村址是新址,所以村中没有祠堂。而上蓬庙的叶姓与下蓬庙的叶姓同宗,因此两村共用一个祠堂。村里原有一座洪圣公庙,在立村不久时就已建成,但在1959年被洪水冲垮。随后全村迁移,当时洪圣公庙并未重建,直到1993年,为满足村民的信仰需求才得以重建。村里也没有私塾、书房,小孩都要到下蓬庙的祠堂上学,直到1950年石美小学设立。随着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2003年,村里租出一块地给私人开办学校,设立了美江小学,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上蓬庙村内大小河涌纵横交错。改革开放前,村民运输农作物主要依靠水路。民国时期修建的广虎公路途经蓬庙桥、万江桥通往东莞县,为村民前往莞城购物和交易提供了便利。村里还有一栋名为“喜庆堂”的红色建筑,于2018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完成,主要供村民举办喜庆宴席使用。每逢节假日或村中有大事,喜庆堂便热闹非凡,堪称村中的标志性建筑。

下蓬庙:荔枝园四季景致宜人

沿着上蓬庙的村道继续前行,经过普星电子厂,很快就能到达下蓬庙村。下蓬庙村面积达5.3万平方米。村里的主要姓氏有叶、黎、刘、林,其中叶姓村民是从高埗冼沙搬迁至此。

走进下蓬庙村,能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涌,两岸的石质护栏设计精巧,为村庄增添了几分古典雅致的气息。据石美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社区更换加固了河涌两边的护栏,并安装了6盏景观路灯,于2023年底完工。护栏改造后,不仅提升了安全度,还改善了村容村貌。

沿着河边向前走,再经过一座石桥,便能见到一座门楼,上面写有“荔枝园”三个字。穿过门楼,眼前豁然开朗,园内有凉亭,四周荔枝树郁郁葱葱。虽然眼下距离荔枝成熟的季节还很远,但那满树的绿叶已足以让人想象到夏日里硕果累累的景象。除了荔枝树,园内还种植了各种花草,四季常青,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上蓬庙村和下蓬庙村相邻而居,却各具特色,共同编织着万江街道的乡村记忆与时代交响曲。由于两个村村前各有一个大草坪,加上近年来“城市露营”热潮兴起,每到周末,一些市民便会带着帐篷、野餐垫来这里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与惬意。当前,两个村正在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致力于让村庄更加宜居、美丽,以吸引更多市民前来观光游玩。

东莞菜篮子  圩镇社区聚青春之力,共促“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