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进口大豆供应无忧,豆粕短期涨价势头难延续

行业动态

进口大豆供应无忧,豆粕短期涨价势头难延续

阅读数:2 时间:2025-04-28 来源:admin

  4月以来,由于巴西进口大豆到港时间推迟,再加上“五一”节前饲料养殖企业集中进行备货,国内豆粕市场出现了供需阶段性“错配”的情况。受此影响,豆粕现货价格开启了一波连续上涨行情,部分产业链主体还出现了跟风抢购的现象。实际上,国内市场并不缺少进口大豆。此前有超量采购的美国大豆,而到4月底,大量巴西大豆也陆续到港。预计随着油厂开机率逐步回升,豆粕供应短期紧张的局面很快就会得到缓解,“五一”前后豆粕价格有望从高位回落。市场主体不必过度担心,保持正常的购销节奏即可。 

  一、巴西大豆延迟到港致使供需阶段性“错配”,豆粕市场迎来“红四月”行情 

  进入4月份,国内豆粕市场出现了一波持续且快速的上涨行情,这引起了产业链主体的广泛关注。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截至424日,43%蛋白豆粕市场主流报价在每吨38004180元之间波动,较上月同期普遍上涨了67095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也高出了约两成。国内豆粕绝大部分是由进口大豆压榨而来,但当前全球大豆供需格局保持宽松。去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1.05亿吨,创下历史新高;巴西大豆今年产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69亿吨,出口预计超过1亿吨,其中大部分供应给我国。按理说国内外市场都不缺大豆,为何近期豆粕价格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涨幅呢? 

  综合业内专家的研判以及海关数据来看,4月份以来国内豆粕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和巴西大豆在供应衔接上不如常年顺畅,市场供需节奏出现了阶段性“错配”。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南半球的巴西和北半球的美国,在2024年,这两个国家的占比分别达到了71%7465万吨)、21%2213万吨)。从进口供应节奏来看,一般从上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到港的美国大豆比例相对较高,到当年3月底,美国大豆陆续退市,巴西大豆陆续到港,二、三季度国内供应主要以巴西大豆为主,南北“两豆”原本可以实现“无缝”交接。但去年底今年初,巴西主要大豆产区(如马托格罗索州、南里奥格兰德州)遭遇了持续强降雨,大豆收获有所推迟,再加上内陆物流和港口装运的制约,巴西大豆装船期比常年晚了半个月以上,导致一季度我国自巴西进口大豆数量大幅下降。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国自巴西累计进口大豆454万吨,同比下降了55%,其中3月份进口仅95万吨,同比下降了69%。受此影响,13月我国大豆累计进口量为1711万吨,同比下降了8%,特别是3月份进口量仅350万吨,同比下降了37%,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巴西大豆延迟到港的影响在4月中上旬仍在延续,市场机构估计,截至420日,进口大豆到港量约为400万吨,明显低于预期数量。由于进口大豆上量不足,因缺豆而停机的油厂数量增多,华北和华东地区停机现象更为普遍。据粮油商务网监测数据,4月份国内主要油厂的开机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前两周的开机率不足30%,第三周的开机率回升至37.1%。低开机率导致豆粕产量和库存量大幅下降,截至418日当周,国内油厂豆粕库存水平为15 万吨,环比下降了55.9%,同比下降了67.6%,为历史同期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畜禽存栏处于高位,生猪养殖仍保持盈利,饲料养殖企业采购豆粕的积极性较高,再加上“五一”假期临近,下游主体备货需求旺盛,局部地区出现了抢购现货的现象,导致豆粕供需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拉动价格持续走强。 

  二、预计二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将超3000万吨,国内市场大豆供应充足 

  巴西丰收的大豆“姗姗来迟”,对4月份的国内豆粕行情造成了短期扰动,但“该来的总是会来”,这并不会改变今年进口大豆稳定供应的总体局面。实际上,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早在去年底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早在2024年秋季美豆上市初期,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特朗普再次上任后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已经预防性“超量”采购了不少美国大豆。据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我国累计自美进口1916万吨大豆,较上年度同期的1351万吨多了近42%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提前锁定了充足的南美大豆货源。据市场机构船期监测,前期采购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大豆,在4月下旬就将陆续密集到港,预计4月全月累计进口大豆到港量为850万吨,5月将增至1200万吨,6月为1100万吨。二季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超过3000万吨,供需格局较为宽松。大豆充足,豆粕自然也不会短缺。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储备大豆也在及时发挥“蓄水池”作用。4月中下旬,中储粮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平台以竞价销售的方式向市场投放的进口大豆数量增加、范围扩大。416日,在广西、广东、山东总共投放8.2万吨;423日,在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山东、河北总共投放62.4万吨;428日,计划在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山东、河北、辽宁总共投放45.6万吨。政府储备大豆的持续入市,既增加了市场流通粮源,缓解了阶段性供需矛盾,又释放出积极的调控信号,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 

  三、市场供给偏紧形势正在加速改善,豆粕价格止涨回落迹象显现 

  4月下旬,随着进口大豆到港进度加快,压榨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开机率也回升至40%以上,豆粕产出量有所恢复,市场看涨情绪明显降温。从期现货价格变化来看425日,主要油厂43%蛋白豆粕一口价每吨下调了60100元,近月基差下调了100200元,现货价格普遍跌至4000元以下水平。在后期进口大豆供应总量充足的预期下,期货价格也有所回落。42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DCE)豆粕近月2505合约期货减仓下行,持仓量较前一交易日下降了6.4万手,至20.9万手,收盘价下跌了111元,至2938/吨。从下游采购节奏来看,饲料养殖企业“买涨不买跌”,“五一”假期前集中备货采购量较大,后期采购需求也将阶段性降低。据粮油商务网跟踪统计,截至425日当周,全国豆粕现货成交量为94.7万吨,较上月同期增加了48.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5万吨。预计在“五一”前后,在供需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豆粕偏紧局面将明显缓解,豆粕价格大概率将呈高位回落趋势。 

  综合以上情况,进口大豆产业链各市场主体不必过度担忧,既没必要恐慌采购,也没必要囤积压货,建议保持正常的购销节奏,通过期现结合的方式管理好市场风险。 

东莞菜篮子  东莞开启人畜共患病防治宣传月“进校园”活动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