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春季给农田浇水,工作人员需在地头来回奔波,而如今,在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仅用一部手机就能精准操控灌溉。“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配套搭建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达到智慧节水的成效。”基地工作人员介绍,经测算,与以往的大水漫灌相比,智慧灌溉系统可使基地小麦亩均节水45% – 60%,相较于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目前,金川区全力打造的智能化农业系统,已覆盖7个行政村的1600公顷耕地,农民通过智能管理平台“用一部手机灌溉”的情况愈发常见。
从传统耕作迈向智慧农业,这一农业发展的新变革正在甘肃各地蓬勃兴起。甘肃以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切入点,持续完善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应用落地,让数字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全省智慧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为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近期,我们立足全省农业产业特色,专门研究制定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实施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智慧农业引领带动与技术创新行动。”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金泉说道。
智慧公共服务“进村下田”
“近几天,家里有几只羊的脖子下面出现肿大,摸着软软的,这是怎么回事?”日前,甘肃武威天祝县的一位养羊户发现羊只出现问题后,赶忙登录甘肃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留言求助。很快,平台动物疫病专家郑红飞根据养殖户描述的症状,结合地区特点,迅速给出解答:羊很可能患有肝片吸虫病或前后盘吸虫病。同时,他还从病原体、感染途径、感染症状、病理变化、临诊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枣树果实还未成熟就掉落,是什么原因,如何预防?”“今年我们村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请问实行延包有什么好处?”点开甘肃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专家答疑”一栏,类似的“答疑释惑”问题数不胜数。为方便农民群众在线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该平台公布了专家库、坐席安排等信息,还开通了知识库、供求信息等栏目。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雒鹏翔介绍,去年,甘肃12316平台累计受理咨询近29万个,日均咨询量达800个,总咨询量约700万个。除在线答疑外,平台还通过制作播出广播直播节目、拍摄电视节目、开设报纸专栏、整理平台问答信息、专家现场服务等方式,培训农民近万人。
“创新做好12316平台服务‘三农’工作,是打通‘三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今年,我们将以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深度融合大模型语义理解、知识图谱构建及多模态交互能力,全面提升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涵盖政策咨询、农技指导、市场分析、农机服务、灾害预警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12316农业服务转型升级。”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智慧 + ”促进12316平台服务转型升级,只是甘肃推进智慧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今年,甘肃将全力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农业农村数据管理服务中枢,逐步构建功能完备、上下协同、务实管用的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发满足管理应用需求的农业农村数字底图,围绕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承包地、宅基地、养殖用地、耕地种植用途等方面构建专题图层,打造全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智能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升级“一键申报”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知识图谱,打造政策智能匹配算法,结合农户智能画像与风险评估结果,助力帮扶干部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建立帮扶措施跟踪评估闭环监测体系,持续提高帮扶成效。
传统产业开启“智慧模式”
在提升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智慧 + ”的应用也让甘肃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场景”。近年来,甘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提高农业产业智慧化水平,创新推动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智慧制种、智慧农机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在国家级制种基地张掖,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与制种企业合作,以“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作业、可视化管理”为目标,针对玉米制种产业精准管理、提质增效的需求,以及玉米制种生产信息获取难、管理决策模型缺失、品种选择与田间实际脱节、玉米全产业链智能化体系空白等问题,探索现代高效数智化玉米制种新模式,打造1400亩智慧制种标准化创新示范基地。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基地配备了智能气象站、自动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农事活动记录仪、作物图像监测仪、土壤墒情监测仪、智能施肥机等智能设备,建设了智慧管控中心、智慧生产管理平台和五大系统,通过“空 – 天 – 地”一体化监测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模拟技术,大幅提升了种业全链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亩均可节水10% – 20%,节肥10% – 15%,减药15% – 25%,亩均产量提升5% – 20%。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大力推进育制种智慧化。”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将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服务,促进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共享互通;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智能化、现代化制种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小区智能耕整播种、精准喷药施肥、高效去雄收获等智能设备;构建智能设计育种服务体系,实现育种种质数据的高效储存和便捷共享,为杂交组合配制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全省种业从传统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转变;加快推进全省农作物品种区试验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系统化和智能化应用,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智慧 + ”正激发着甘肃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动能。记者了解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甘肃将加力实施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除推进育制种智慧化外,甘肃还将大力推进大田种植精准化、设施种植智能化、畜牧养殖智慧化、渔业生产智慧化、“甘味”品牌管理数字化、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让传统优势产业开启“智慧模式”,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区域性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将紧扣‘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布局,立足全省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智慧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推动一批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种植养殖精准化、设施智能化、作业标准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静宁县昊康牧业的养殖基地,成片的现代化养殖大棚旁,高耸的玉米储存塔和智慧“中央厨房”十分显眼。基地负责人康稳介绍,作为静宁县规模最大、存栏量最多的示范园,基地积极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能化饲料加工车间,打造养殖基地智慧“中央厨房”,实现玉米、豆粕、棉粕、苏打等饲草料智能化配比加工后,经传送带自动送进养殖棚内进行饲喂。
在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打开手机APP,就能在线操作温室卷帘、通风、温度调节、雾培喷洒等设施。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繁育中心年产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生产全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预防和防治病虫害,既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又提高了原原种的品质。
科技赋能农业,智慧引领未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甘肃将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设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强化政策创设,推动机制创新,集中用好各类支持措施,打造甘肃智慧农业发展高地。甘肃将统筹推进技术装备研发、集成应用、示范推广,打通智慧农业技术装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堵点卡点,大力拓展重点产业智慧应用场景,提高农业行业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形成区域性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甘肃将支持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应用,鼓励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联合制定全省智慧农业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攻关,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低空技术等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