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解读:建设现代化高产稳产良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行业动态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解读:建设现代化高产稳产良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阅读数:10 时间:2025-03-31 来源:admin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力争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计划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耕地,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介绍,高标准农田具有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特点,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优势显著。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通常能提高10%左右。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这使得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的良好局面,为全国粮食多年来的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建设标准方面,方案提出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作为基本标准,并且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

  在建设内容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的综合治理,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新建项目应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以及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项目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田间设施的短板弱项。同时,要因害设防,合理采取岸坡防护、防风防沙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能力。

  在建设布局方面,要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开展建设;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区、沿海内陆滩涂等区域建设,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集中连片梯田或与保护对象共生的连片耕地除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牧区域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方案还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7个区域,并分别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工作重点。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认为,该方案既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又强调因地制宜推进、分类施策,这有利于针对性地破解农田生产中的障碍因素,建设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护好,这样才能持续助力粮食生产实现高产稳产。

  方案提出要分级压实高标准农田属地运营管护责任,明确运营管护的内容和标准;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模式。此外,方案还明确要严格保护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高标准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为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方案对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调整、水资源配套、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专门部署,并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专家表示,该方案不仅明确了各方责任,还强调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参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运营管护,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利于全方位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东莞菜篮子  厚街启动农业技术“助企行”专项行动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