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撑。在26日生态环境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指出,需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达成“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的目标。
蒋火华表示,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是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最为基础、首要的任务。自2024年起,生态环境部就对“十五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进行了前瞻性规划,将借助更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其一,更全面呈现生态环境质量。在空气监测方面,会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对于地表水监测,会在三江源等源头区增设监测断面,为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拍摄“全身照”。从“十五五”开始,将依据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要求,在现有的水环境理化指标监测基础上,全面开展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更综合地反映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
其二,更有力支持精准科学治污。要科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将关注点集中在人为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上。“十五五”期间,会对一些受自然本底因素影响大、周边人类活动少的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
其三,更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向群众身边的中小水体拓展。“十五五”期间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公众能更切实地感受监测数据。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将围绕“一区两场”,即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加强监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AI技术、卫星遥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蒋火华介绍,目前,DeepSeek已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期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要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他还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动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智能化的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卫星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天眼”。蒋火华提到,卫星遥感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且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尤其是“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的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他指出,以卫星、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广阔,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