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花灯这一习俗在道滘地区流传已久。按照习俗,凡是去年家中添丁的人家,在新一年的大年初一都要举办开灯仪式。道滘厚德村有一位名叫叶志增的巧匠,他制作的花灯远近闻名,周边镇街的许多街坊都会慕名前来预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花灯手艺人的世界。
01这盏花灯,他一做就是40年!
在厚德河边的一间商铺里,挂满了大大小小、色彩鲜艳且喜庆吉祥的手工花灯。叶志增和他的妻子并排而坐,一人专注于制作花灯灯架,一人认真地贴“公仔纸”,两人手上的动作一刻也不停歇。每年农历六月开始,花灯扎制人叶志增便会和妻子一同开启扎制花灯的工作,为新一年的开灯仪式提前做好准备。
今年66岁的叶志增,是道滘为数不多仍在坚持制作添丁花灯的手艺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增叔”。
从20岁起,增叔就开始学习制作花灯。从当初技艺青涩的新手,到如今白发苍苍的工匠,他在这一行已经坚持了40多年。
花灯的扎制工序极为繁杂,涵盖选竹、砍竹、开篾、折篾、扎架、选纸、糊纸等二十多道工序,而且全部都只能依靠人工完成。每一步都对耐心和工艺有着极高的考验,制作好一只花灯至少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
那么,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竹子,是如何变成一个一米高的手扎花灯的呢?
只见增叔熟练地将竹子剖开,然后按照花灯灯身的尺寸,把竹条削成各种规格的竹篾。削去毛刺后的竹篾,依靠人力扳出特定的形状,再用纱纸扎架,最后用浆糊固定。就这样一步接着一步,花灯逐渐初具模型。
将成型后的花灯糊上“公仔纸”,这种“公仔纸”一般绘有孩童玩耍、添丁等图案与字样。一面覆上一层纸,同样用浆糊固定,全部覆完后等待其自然风干。
经过这些工序,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且寓意吉祥的花灯就制作完成了。当花灯被点亮,通体透亮,色彩鲜艳,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
在砍竹、开篾的过程中,增叔的手指难免会被竹篾刺伤。增叔坦言,初学破篾时留下的伤痛至今仍记忆犹新,被割伤、划破手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凭借多年来的“巧手慧心”,以及一批批美观精致、寓意吉祥的花灯,这间“老字号”依靠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吸引了不少地方的顾客前来订制。增叔介绍说:“从农历6月开始制作,每年11月起,就会有人陆续来订制花灯,每年可以做100多盏,接近200盏。”他还表示,做花灯的每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将最美好的祝福通过花灯传递给大家。
02精于工,匠于心
生子点灯是道滘人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凡是去年家中添丁的人家,在新一年的大年初一,都要举办开灯仪式。在粤语里,“灯”与“丁”谐音,因此,开灯有着传宗接代的美好寓意。
手扎花灯不仅寄托着添丁发财、吉祥如意等殷切祝福,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期望和向往。
如今,由于花灯制作难度较大、经济效益低下、用途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花灯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增叔的生命里,花灯已经陪伴他走过了半数时光。在他眼中,花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坚持下来的,更多是对这门手艺深深的热爱。增叔说:“这种传统手艺现在很少人做了,我不想这种手艺失传,所以想坚持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了为止。”
来源:魅力道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