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东莞稻虾共作结硕果:澳洲淡水龙虾产业迎丰收盛景

行业动态

东莞稻虾共作结硕果:澳洲淡水龙虾产业迎丰收盛景

阅读数:9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秋风起,正是龙虾肥美的时节。8月23日上午,在中堂百香岛广东富舟农业养殖基地内,李仲希和虾农们正忙得不可开交,起虾、选虾、销售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场呈现出一片热闹的丰收景象。

  李仲希身为广东富舟农业科技公司经理,在中堂种植了千亩稻田,同时经营着300多亩的“稻虾共生”基地。在这片基地里,稻浪随风起伏,澳洲淡水龙虾时而在水中欢快嬉戏畅游,时而游到田基旁停歇,仿佛也在感受着夏日的稻香,一幅“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的和谐生态画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浪潮中,“稻虾共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立体种养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农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它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综合效益,还推动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生”第一批结硕果

  “稻虾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稻虾共生模式的关键,在于将水稻种植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有机融合,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李仲希介绍道,该模式之所以受到养殖户的欢迎,一方面,稻秧为龙虾提供了躲避的空间,减少了龙虾之间的相互残杀,同时稻秧会吸收龙虾代谢物作为肥料,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龙虾可以食用田间的杂草、虫卵、螺等有害生物,降低了饵料系数,还减少了虫害,促进了稻秧的生长。

  “稻虾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米和澳洲淡水龙虾的品质,还增加了土地的经济效益。“稻 + 虾”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营造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环保效益,真正做到了绿色生态种养,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助力。

  今年年初,市疫控中心、中堂农林水务局以及农技中心在中堂四乡村共同建立了以澳洲淡水龙虾为主养品种的标准化养殖示范点,积极探索引入高科技、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带动现代特色种养业的发展。

  经过大半年的探索实践,第一批澳洲淡水龙虾成功收获,单只虾的最大重量达到了1.5两,后续将按照捕大留小的方式陆续上市。李仲希告诉记者:“第一造稻谷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澳洲淡水龙虾亩产达到100多斤。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每亩增值5000元以上,300多亩的稻虾示范基地,增加产值至少150万元。”

  科技助力农户丰产增收

  澳洲淡水龙虾能够落户东莞,离不开农科技术的支持。

  “个大肉多,口感脆甜鲜美,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市疫控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希国介绍,澳洲淡水龙虾学名红鳌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因其外形粗壮威武,酷似海中龙虾,所以被称为澳洲淡水龙虾,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澳洲淡水龙虾具有生长快、个头大、出肉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早在10年前就被引进到东莞开始试种。

  在“稻虾共生”示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东莞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进行了统筹规划。由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技中心成立了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并进行统一管理。李希国表示:“我们主要从种苗的繁育技术、水质的调控、合理的养殖密度、优质的饵料供应、病害的防控以及敌害生物的防御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智慧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的创新养殖模式,为养殖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市疫控中心、镇街农林水务局、农技中心还结合“塘头开讲啦”党建品牌和“轻骑兵”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及时为种养户解决技术问题。

  “稻虾共生”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李仲希指着稻田介绍说:“我们在稻田中间挖出三五米宽、一两米深的沟,形成稻虾连作池,周围设置环沟,龙虾在周围沟内喂养,中间种植水稻。这样的种植养殖模式,既不会影响龙虾的生长,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龙虾还可以到稻田里乘凉,其代谢出来的粪便还能当作肥料使用。”

  此外,这种环沟跑道养殖模式,让死水变成了活水。稻在水中生长,虾在稻下游动。“稻虾共生”模式让稻成为了“生态稻”,虾成为了“生态虾”,不仅产量得到了提高,而且品质和口感都非常优良,深受市场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李仲希团队构建了涵盖种苗、饲料、动保、智能化设备等的“一条龙”产业链养殖体系。“稻虾共生”项目采用“公司 + 农户”等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让种养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李仲希还透露:“我们平时日常工作采用无人机投喂,技术有保障,管理也很便捷,稻虾共生养殖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计划增加至500亩。”

  据了解,目前东莞推广澳洲淡水龙虾养殖面积超过700亩,养殖及种苗培育设施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澳洲淡水龙虾虾苗年产能达到1000万尾。培育澳洲淡水龙虾种苗的生产企业有5家。全市推广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的企业(户)有10多家,主要分布在中堂、石排、东城、厚街、望牛墩等10多个镇街,真正做到了联农带农,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来源:东莞 +

东莞菜篮子  年后赣豫苏农信社改革“落子”,蒙黔等地待“进场”,农村信用社改革加速推进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