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据新华社利马11月16日消息(记者韩墨 杨依军),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和美国总统拜登进行了会晤。
习近平指出,过去4年里,中美关系虽经历了诸多起伏,但也开展了对话与合作,总体保持了稳定。双方指导团队通过磋商明确了中美关系的一些指导原则,共同推动两国对话与合作重新回到正轨,恢复并新建了20多个沟通机制,在外交、安全、经贸、财政、金融、军队、禁毒、执法、农业、气候变化、人文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过去4年的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启示也需要牢牢记取,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正确的战略认知。“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历史的必然,“新冷战”既打不得也赢不了,对中国进行遏制既不明智也不可取,更不会得逞。
二是要言出必行。人若无信则难以立足。中方一直都是说到做到,但倘若美方总是言行不一,这对美国的形象极为不利,也会损害双方的互信。
三是要平等对待。中美作为两个大国进行交往,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身意愿去改造对方,也不能凭借所谓“实力地位”去压制对方,更不能为了保持本国的领先地位而剥夺对方正当的发展权利。
四是不能触碰红线和底线。中美是两个大国,存在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难免,但绝不能损害彼此的核心利益,更不能引发冲突对抗。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石,必须严格遵守。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的4条红线,不容挑战。这些是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的防护栏和安全网。
五是要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无论是在经贸、农业、禁毒、执法、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以及处理国际热点问题上,都需要中美携手合作。中美双方应增加合作项目,扩大合作成果,实现合作共赢。
六是要回应民众期待。发展中美关系应始终以两国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凝聚两国人民的力量。中美双方要为两国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创造有利条件,排除干扰和阻碍,避免人为制造“寒蝉效应”。
七是要展现大国担当。中美两国应时刻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为世界团结发挥积极作用,包括开展良性互动、避免相互消耗、不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
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中美建交45年来的经验和启示。如果两国成为伙伴,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能取得长足发展;如果将对方视为对手,进行恶性竞争,中美关系就会遭遇波折甚至倒退。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不断,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国竞争不应成为时代的主流,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克服困难。“脱钩断链”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小院高墙”不是大国应有的作为,开放共享才能造福人类。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也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中美双方要继续探索两个大国正确的相处之道,实现中美两国在这个星球上的长期和平共处,为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传递更多正能量。
习近平强调,中方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改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处理中美关系的立场没有改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没有改变,延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没有改变。中方愿意同美方继续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延续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的企稳态势。
习近平就台湾、经贸科技、网络安全、南海、乌克兰危机和朝鲜半岛等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
习近平强调,“台独”分裂行径与台海和平稳定完全相悖。美方若想维护台海和平,关键在于认清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本质,谨慎处理台湾问题,明确反对“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和忽视。各国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但不能随意扩大国家安全概念,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恶意限制和打压。
所谓中国实施网络攻击,既缺乏证据,也毫无道理。中方本身就是国际网络攻击的受害者,一贯反对并打击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
中方坚决捍卫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当事方通过对话协商始终是管控南海争议的最佳途径。美国不应介入有关南沙岛礁的双边争议,不应纵容和支持挑衅行为。
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始终光明磊落,一直积极进行穿梭斡旋、劝和促谈,为和平而努力,为推动局势降温而付出行动。中方不会允许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和动乱,不会坐视中国的战略安全和核心利益受到威胁。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拜登表示,美中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也关系到世界的未来。确保美中竞争不演变为冲突,是美中两国政府对两国人民和世界应尽的责任。过去4年,美中双方共同努力恢复和新建了一些对话和沟通渠道,双方外交和安全团队保持着经常性的战略沟通,开展了坦诚深入的对话,对增进双方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一年前在旧金山会晤以来,双方在军事、禁毒、执法、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美中双方相互支持对方主办202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彰显了美中合作能为人民带来福祉。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来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不会利用台湾问题与中国竞争。美方也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美方愿意在过渡期同中方加强沟通对话,增进彼此的相互认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
两国元首重申了双方就中美关系指导原则达成的7点共识,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恪守《联合国宪章》、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双方愿意秉持这些原则,继续稳定中美关系,实现平稳过渡。
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了中美战略沟通、外交安全团队经常性接触、两军、经贸、金融等领域对话机制的重要作用,同意继续保持沟通的良好态势,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两国元首回顾了旧金山会晤以来禁毒、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人文交流等领域对话合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两国元首认为,双方就人工智能治理进行了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在联合国大会上相互联署了各自关于人工智能的决议,确认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应确保由人类掌控核武器使用的决定权。
两国元首都认为,此次会晤坦诚深入且具有建设性,愿意继续保持沟通联系。
蔡奇、王毅等参加了会见。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