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熹微,朝暾初露,伴随着牛只的“哞哞”声,在横沥牛行(也被称作“横沥牛墟”),总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风雨无阻,总是准时出现在牛群之中,进行相牛、管理等工作。作为横沥牛行的“定海神针”,他为横沥牛行奉献了48年,他就是横沥牛行场长——朱树轩。
朱树轩是土生土长的横沥人,曾荣获“东莞好人”、东莞市道德模范、广东省“诚信之星”等称号。他从1967年开始跟师学习相牛技艺,1976年正式在横沥牛墟任职,先后担任过牛经纪、开票员、场长等职务。他以坚守信用、不为利诱、公正公平作为做人做事的原则,早已成为“牛镇”横沥诚实守信的一张“活名片”,也让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横沥牛墟生生不息。
为横沥牛行奉献一生
从业48年来,无论工作职务如何变化,朱树轩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处事方式。他坚决反对虚假交易,积极维护牛行“诚信”的招牌。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朱树轩常说:“我是横沥牛行行长,在牛行,我说的话、办的事就代表牛行的形象。我诚实做事,牛行的整个团队就会有威信,就有凝聚力!”
实际上,朱树轩在孩提时期就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记得,小时候横沥牛行位于横沥老街附近,离他家只有几步之遥。他在牛群中穿梭,看着买卖双方进行交易,一单单生意谈成,他从中“浸润”出诚信做人的良好品格,也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逐渐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
初中毕业后,朱树轩在牛行找了一份开票员的工作。从此,他的生命便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当时他的主要职责是填写各类票据,工作流程烦琐但非常重要。他兢兢业业、细心谨慎,生怕出了差错导致牛只交易不成,久而久之,牛商牛客都对这个小伙子十分信任。
在牛行做了两年开票员后,为了更好、更专业地服务牛商牛客,朱树轩开始跟师傅学相牛。做牛经纪学徒是一件需要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苦差事,并且在三年之内没有任何收入。每天一早,他就早早地来到牛行,专心致志地把自己的账务算好、理清,然后跟师傅学相牛,虚心诚恳地向师傅请教。三年里,他不但要在理论上精通语言,掌握专业术语和与人的沟通能力,还要掌握专业技术,从牛的毛色、眼睛、嘴巴、牙齿、牛角、腰脚、尾巴各个部位的形态特征,来判断牛的性情、特点、工作能力。
经过三年的摸爬滚打,与牛“耳鬓厮磨”,他融入了牛群之中,仿佛成了牛的同类,能通过观察牛的神情、相貌,触摸到牛的内心活动,与它们进行沟通交流。
规范管理牛经纪队伍
在与牛只“相伴”的五十余载时光里,朱树轩见证了横沥牛行从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规模经营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横沥牛墟人气兴旺,但一些市场乱象也不可避免。一些不法牛商勾结个别牛经纪串通作弊,利用手语、暗语等方法进行讨价还价,把一些病牛、劣牛卖给农民,从中赚取较大差价,行内称之为“踩牛尾”。因此,牛经纪在牛行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个讲诚信、守规则的牛经纪能很好地促进牛只交易,让牛商牛客都放心。
“我们贪小便宜,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到最后,横沥牛墟名声差,没人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朱树轩言之凿凿。在市场环境下,信用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从长远来看,贪小便宜吃大亏,讲信用者赚大钱,横沥人自古就看透了这一点。
“我们当时组建了牛经纪培训班,由张杨锦来担任组长。一方面,让资深的牛经纪与新手多多交流,共同提升相牛技艺;另一方面,是教导牛经纪们遵守牛行的管理规则,如果有顾客投诉他们‘踩牛尾’,一旦证实,牛行管理方是可以吊销他们的工作资格证。”朱树轩说。
实行准入制这些新观念对于牛经纪来说,刚开始比较难以接受,因为过去他们的父辈都是自发来牛行经营,并不受牛行管理方约束。经过学习和管理,最终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规范管理,顾客在横沥牛行做生意才会更加放心,横沥牛行的生意才能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大家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讲信用、讲口齿”便自然蔚然成风,从而锻造了“横沥牛墟”令人信赖的口碑,无怪乎“买放心牛,到横沥牛墟”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如今,身为牛行场长的朱树轩仍然坚持着“以信立人”这一法宝。在工作中,朱树轩要求做到“四个互相四个不”,即:互相支持不争客源,互相信任不怀疑,互相尊重不刁难,互相配合不推诿。他坚持实事求是,做任何事情都以求达到公正、公平、公开,努力树立良好的牛行形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开拓横沥牛行发展的空间。
在朱树轩和牛经纪们的努力下,横沥牛行成长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活牛交易专业市场,牛只交易量排名全国第三,年交易牛只10多万头,多次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市场”和“全国诚信示范市场”。
将诚信服务落实到每一处
上个世纪90年代,工业化在东莞不断推进,农民“洗脚上田”,不仅耕田的人少了,养牛的人也日渐减少,传统的耕牛买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牛行的生意日益受到冲击。朱树轩发现,现代人更加倾向于购买和食用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牛肉。
为了提高牛行牛只交易量,朱树轩把目光投向全国各地,他推荐一些资深的牛商来横沥牛行做买卖。横沥牛行凭借其品牌影响力,逐渐成为一个大型的肉牛交易市场,甚至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牛商牛客也纷至沓来。
虽然“牛生意”火爆,但朱树轩深知,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定要管理好牛经纪和提高牛只质量。
横沥牛行的发展依靠的是诚信,因为牛商牛客对这里的市场氛围十分认可。朱树轩还要把诚信服务落实到牛行的每一处。
比如,牛行引进了现代化的检疫,从源头上杜绝病牛劣牛。“卖的牛有质量保证,牛墟的金字招牌就不会倒!”朱树轩说。牛行的内部管理规范日臻完善,现在对牛只进场、交易、出场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交易不实诚者,存在欺诈瞒骗行为的,都会录入档案,可谓“一处失诚,处处制约”。
历史悠久的“横沥牛墟”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牛文化”闻名遐迩,吸引了各路媒体前来采访。而每家新闻媒体要挖掘牛墟的新闻题材,都绕不过采访朱树轩。从中央电视台、省市媒体,到香港的媒体,朱树轩都接受过采访,他们开玩笑地说:朱树轩就是牛行的“新闻发言人”。
“如果横沥人民不注重信用和口碑,横沥牛墟根本没办法延续至今。”朱树轩说。他认为,横沥牛行正是坚守诚信、不为利诱、踏踏实实地做好服务,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来源: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