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逐级压实严保严管责任体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基本确立。到了2024年,多地在耕地保护和利用方面接连推出切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耕地面积实现了连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安徽省全省耕地面积大约为8393万亩,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48万亩,全省耕地面积连续4年实现净增加,并且连续25年达成耕地占补平衡;湖南省耕地面积预计净增加1.5万亩,全省耕地数量同样连续4年实现净增加。
自2021年起,全国耕地总量增加了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成功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不利态势。在去年9月份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行改革完善,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还建立了经济奖惩机制。
2024年12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29亿亩。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情况开始转变为“南北双增”,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陈峰向记者透露,安徽省全面排查并掌握了耕地后备资源的底数,将宜耕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恢复成优质耕地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统一作为补充耕地的来源。同时,配套完善了补充耕地入库审核、质量验收、调剂管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对于非农建设,以本年度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允许占用耕地规模的上限,坚持“以补定占”原则;对于非农建设以外的其他耕地占用补充,按照年度耕地占补平衡方案计划的规模、布局、时序等要求抓好落实,通过年终“算大账”的方式,实现区域内耕地总量的平衡。
今年,安徽自然资源系统将围绕“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这一目标,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稳固江淮粮仓的根基。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优化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措施,逐级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构建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强化“以补定占”原则,出台一系列落实举措,坚决确保各类占用耕地能够“补足补优”。推动“耕地下坡,林地、园地等上坡”,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稳妥有序地推进耕地恢复工作,实事求是地留出过渡期,坚决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
湖南省以占全国2.8%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4.5%的粮食和12.2%的稻谷,堪称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近年来,湖南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建了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的“湖南模式”,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中国饭、湖南粮”的责任担当。
湖南省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在全国率先编制并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构建耕地保护“一张图”,明确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发展空间;实现建设项目的智慧选址,从源头上管控耕地占用;实现补充耕地按规划选址,从源头上保障新增耕地质量,有序组织耕地恢复,逐步找回一批流出的优质耕地。持续开展土地违法“存量问题全清零、新增问题零容忍”的“双零”行动,对历史存量问题进行分类整改,限期消除违法状态;对新增问题从严查处,既查事也查人。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权威的督察执法体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让耕地保护政策要求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