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村对4条侵蚀沟进行了治理,到了汛期,周边的耕地丝毫未受影响。而且,粮食产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多了。”辽宁抚顺县海浪乡转山村党总支书记许洪文满脸喜悦地说道。
转山村侵蚀沟治理所带来的意义,远非如此简单。1月10日,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辽宁抚顺市正式签约。此次交易的内容为抚顺县海浪乡杨木村、转山村5条侵蚀沟治理后新增的16.7亩耕地,交易额达到167万元。
“这一交易标志着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交易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侵蚀沟治理投入循环机制开辟了新的路径,是水利部加快侵蚀沟治理、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生态建设处处长冯伟介绍道。
从东北地区整体情况来看,水利部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总数量多达66.67万条,其中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黑土区侵蚀沟主要分布在耕地上,虽然耕地面积仅占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三成,但却集中了近3/4的侵蚀沟,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72万亩。
聚焦抚顺县,作为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县之一,侵蚀沟数量为867条。2024年,水利部安排抚顺县增发国债资金9972万元,用于治理295条侵蚀沟,这些侵蚀沟覆盖了全县8个乡镇的60余个村屯。
“在侵蚀沟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治沟的理念。”抚顺县水务局局长马龙江介绍说,通过采用“生态治理、综合施治、沟坡兼治、多治并存、柔治为先”的治理模式,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侵蚀沟的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土层厚度、水源涵养情况、区域水资源情况、水流汇积走向、丰水期侵蚀程度、侵蚀沟发育具体状况和发育趋势等因素,实行一区一案、一沟一策,采取柳编护沟、槐树桩消力坎、土石笼袋、秸秆填埋等保护和修复措施。这样做不仅可以控制沟道发育扩展,防止其蚕食耕地,同时还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新增耕地。
通过对部分沟段涉及的滩涂、空闲地和裸地等未利用地进行系统治理,治理的295条侵蚀沟新增耕地约390亩,这为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对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工作高度重视。”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冯东昕表示,2024年选取抚顺县作为试点县,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在全过程各环节支持指导抚顺县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收益反哺侵蚀沟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机制。
2024年,辽宁省共实施黑土区侵蚀沟治理4783条,新增耕地约2590亩。若全部实现指标交易,交易价值可达2.5亿元。
水利部松辽委水保处处长赵瑞娟介绍,2024年增发国债资金支持的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可新增耕地和恢复耕地7987亩。其中,新增耕地2848亩,辽宁省新增耕地面积最多,占新增耕地比例的86%;恢复耕地面积5139亩,其中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恢复耕地较多,分别占恢复耕地的68%和25%。
冯伟表示,水利部将系统总结推广此次交易经验,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进一步梳理已实施的侵蚀沟治理项目新增耕地情况,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对接,尽快促成一批新增耕地指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