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月18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分会携手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2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陈温福院士以及白人朴教授等业界知名专家和企业家,以“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全球化”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主旨报告、对话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深入探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战略方向。超过2万人次通过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视频号在线观看了此次大会。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迈入“全面化、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体系化”的全新阶段。科技属性的强弱成为辨别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推进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装备的突破,以此引领农业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专家明确指出,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农业科技集成和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农机装备业的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重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功夫,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体特征、以颠覆性创新为技术特征、以多要素渗透融合为配置特征、以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为结构特征、以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为形态特征,全力打造农业机械装备新质生产力。
专家着重强调,发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已成为当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产业发展的热点。要注重技术集成,积极拓展农机装备产业边界,促进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创新。坚持以用促研发、以用促制造、以用促转化,在农业机械化传统领域的薄弱环节、薄弱地区补齐“四肢”短板,在智慧种养等新赛道补齐“大脑”短板,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补齐“全身”短板。通过全产业、全链条协同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动关键环节作业装备实现“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的跨越,以科技赋能提高智慧农机生产力,实现农业种植的播、种、管、收“数字化”和“自主化”,让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既有“智”又有“质”。
专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环境正在加快改善,技术迭代明显提速,从供给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需求侧支持政策稳定实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的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加快提档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主体保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贯彻大食物观,推进种业振兴,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些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广大农机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起来,与我国农机事业发展保持同向而行,围绕打造农业装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新型农业装备协同攻关体系、推进科技与产业融通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谱写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全球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我国国力的提升带动了众多国内农机企业软硬件条件和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升级,逐渐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农机企业的国际化意识与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农机产品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加大对农机“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培育农机企业的海外运营水平和能力,稳步推进我国农机国际化进程。农机企业要在加强国际化的整体布局和运营体系方面下功夫,加强自律,注重中国农机在海外市场的整体利益。
据悉,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农机“走出去”、讲好中国农机化故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率先开创了一条以民间力量为主,集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在巴西落地2个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科技小院,联合17家中国农机企业共建2个家庭农业机械化合作示范农场、1个家庭农业机械化联合研发与技术推广中心,与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与巴西国家半干旱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人工智能化联合实验室。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成果已被纳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发展项目库”,在巴西及拉美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