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公布了十大典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广泛覆盖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小气候调控等多个重要领域。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这十大典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一是春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适用技术。此技术主要适用于北方半干旱井灌农区,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它已助力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主产县,累计实现节水2亿立方米、节电2.7亿度,粮食增产约4.5亿公斤,减支增收达9.4亿元。
二是基于AI和数值模式的茶园百米级霜冻害精细预报服务技术。该技术在茶叶规模化种植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能够为精准防范霜冻灾害争取到更多的提前时间,同时还有助于优化低温霜冻保险指标。在2024年,该技术助力示范区茶园的茶叶增产约30%。
三是基于“云端协同”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这项技术适用于大田农业以及设施农业的多种应用场景。
四是寒温带大豆适时早播增产示范和应用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内蒙古东部寒温带大豆种植区,能够帮助种植户高效利用春季的热量资源,实现增产目标,同时降低秋季遭受霜冻的风险。
五是无人机“一喷三防”气象适用技术。该技术适用地区十分广泛,尤其适合在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的区域进行推广应用。它可以助力“飞防”作业避开不利的天气条件,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和覆盖率,显著增强防控效果。
六是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气象服务技术。该技术适用于稻、麦等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的平原地区,其中“飞防”作业气象适宜度等级具有普遍适用性。它有助于节省药剂用量,减少雾滴漂移和药液蒸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七是双季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综合防控技术。此技术适用于广西以及华南大部双季稻种植区。技术落地实施后,有效减少了低温冷害对双季早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示范点双季早稻平均每亩增产43.4公斤(亩增产8.48%)。
八是四川东北地区夏季香菇生产双层大棚小气候调控技术。该技术在夏季平均气温25℃以上、多高温天气的地区均可适用。
九是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技术。该技术适用于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在部分地区示范推广应用后,可使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左右,增产6.2%,每亩增收节支56.7元。
十是“优质稻+油菜”轮作适宜播种期搭配适用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江西双季稻种植茬口偏紧、油菜种植有基础的水稻产区。技术落地后,示范基地适宜播期的优质稻每亩增产20公斤以上、油菜每亩增产13公斤以上,减灾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