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濒危品种的项城猪,在部省协同制定的保种方案支持下,开启了抢救性保护工作。如今,历经半个世纪兴衰变迁的项城猪,重新回到历史舞台,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每年隆冬时节,徐永红都会变得格外忙碌。冬季是猪病高发的季节,作为河南省沈丘县鑫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日,他在自家猪场里忙着照顾新生的一窝猪娃子,丝毫不敢懈怠。
这些让他时刻挂念的“宝贝”,正是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河南省地方品种——项城猪。项城猪养殖历史十分悠久,曾因出色的适应性和优良品质而闻名一时。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保种工作普遍不够重视,项城猪纯种数量急剧减少。
在2021年启动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中,普查队在周口市项城、沈丘等地意外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项城猪群体。与此同时,还挖掘出一批“民间保种家”坚守养猪事业、守护本土老品种的感人故事。
2023年9月26日,项城猪被农业农村部正式确定为濒危品种。在各级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的积极协助推动下,部省迅速协同制定保种方案,开展项城猪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自此,历经半个世纪兴衰变迁的项城猪,重新回到历史舞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放眼全国,项城猪或许只是我国地方猪处境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土猪已成为不少消费者寻找“老味道”、寄托乡愁的新宠。近年来,育种家们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我国优异的地方猪资源,将其作为育种材料,选育出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种,并推广至全国各地。这不仅丰富了国民的“肉盘子”,还解锁了撬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怎么“消失”的?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接沈丘,北靠淮阳,东南与安徽接壤,当地农户向来有养猪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项城号召发展养猪积肥,掀起了养猪业的热潮。当地养殖户经过多年精心选育,培育出本地品种项城猪,并在选种选配、饲养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项城猪是中国华北型猪的典型代表,其毛色乌黑,四肢粗壮,耳朵大且下垂,皮肤厚且多皱,产仔数量较高。与其他猪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游泳,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涉水方便,可以成群长途赶运。
项城县志资料记载,项城猪按体型外貌一般分为大型猪与小型猪。大型猪在一百斤以内不容易育肥,等架子长成以后,育肥速度很快,一天能长一斤左右。喂养两年以上可以长到五、六百斤,而且肉质坚实,久煮不化,腿部肌肉结实,有肥有瘦,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此外,由于项城猪不挑食,上膘速度快,适应性和繁殖力强,很快成为本地养殖业的当家品种。据记载,截至1962年底,项城县存栏量达11万余头,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头猪。
据当地养殖户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项城当地饲养数量多、种猪质量好,项城猪在全国声名远扬。每年都有大量仔猪、架子猪通过交易市场向周边县市及省份输出。
在靠近项城的上蔡、淮阳、沈丘、平舆、商水和郸城等地也积极饲养项城猪,20世纪60年代存栏量达到60多万头。湖北、安徽、山东、甘肃和青海等地的养殖户也慕名而来购买猪种。
然而,随着市场风向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短短十几年间,项城猪的境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大部分养殖户更倾向于选择效益更高的白猪,导致黑猪养殖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在项城猪的利用上过于偏重杂交改良,而忽视了本品种选育,导致猪种混杂退化。”见证了项城猪日渐衰落的周口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刘建中心生遗憾。
据史料记载,在1979 – 1983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并未调查到项城猪。在2006 – 2008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人员物资等方面的限制,河南省重点调查了原有品种志里的畜禽资源,也没有覆盖项城猪。
“这么多年来,周口当地养的啥,我们基本都清楚。”谈及当时的饲养情况,1997年到周口畜牧局一直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农牧工程学院赵庆枫博士告诉记者,直至2020年前后,在项城或周边县城,大规模养殖项城猪的养殖户已经很少了,零星散养的情况也基本见不到了。
从声名远播到无人问津,项城猪的衰落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这样,曾经家家户户养殖的项城猪,逐渐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间保种家”的三十年坚守
在实地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古老土猪的“失而复得”并非偶然,而是有人精心守护的结果。
几十年来,一批有识之士因为喜爱项城猪品种,传承了祖辈的养猪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坚持饲养项城猪。虽然在市场风向的变化和冲击中难免遭遇挫折,但他们依然坚持对本土品种的保育工作,使得项城猪种源得以留存,并在这次普查中重新被发现。
从事养猪事业三十年的徐永红就是这批“民间保种家”中的一员。1995年,从部队退役的徐永红回到家乡,决定跟随父亲的脚步,传承上一辈的事业——养猪。从1996年起,他边买边卖,边育肥边育种,从最初的十几头母猪,发展到现存栏的1068头项城猪。二十多年的坚持,让他成为了当地仅存的几家项城猪规模化养殖户之一。
为何选择项城猪?徐永红告诉记者,一方面是从小耳濡目染,延续了养殖习惯,对养黑猪有深厚的感情。另一个原因是,1995年到深圳打工的两年,让他看到了黑猪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高端消费市场对于品质猪肉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徐永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下定决心,把目光锁定在本地老品种项城猪上。
可那个时候,他面临着资金短缺、没有厂房的难题,看着家里仅有的十几头黑猪,徐永红犯了愁。
“一开始,没钱盖猪场,只能散养,空着地浪费,就种上核桃树,收的核桃够抵一季小麦的收入,再养点土鸡,卖了鸡去买猪饲料,就够十七八头猪吃一阵子了。”手头拮据的徐永红到山东买了核桃苗,搞起了林下养殖。
等黑猪养肥卖了钱,他才开始着手盖猪场。“挣点钱,垒面墙,再上瓦封个顶。光靠近门口的第一栋猪舍就盖了3年。”就这样,徐永红的猪场盖了二十年。现在他的场里,母猪舍、公猪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一应俱全。虽然墙面斑驳,围栏生锈,养殖环境条件有些简陋,但却干净整洁。
在当时的项城,不管大小养殖户,家家都在养白猪,养殖黑猪的徐永红成了“异类”。村民们不理解,但徐永红并不在意,一心想着赚钱盖猪场,扩大养殖规模。
听说隔壁村的养殖户嫌黑猪长得慢,不赚钱,想把家里的两头黑母猪和31头小猪打包卖掉,总共卖3000块钱。有一户想要“接盘”,但有些犹豫,觉得这猪出栏时间久,效益低,只愿意出2700块钱。徐永红第二天找上门,以3000元的价格赊账买了下来。
为了养好猪,徐永红四处收集学习饲养土猪的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料管理方面的知识。他通过看节目、逛书店、找专家等方式,随着经验的积累,自己也成了“土专家”。每次猪生病后,他查阅资料,判断病因,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各方论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几年后,徐永红的黑猪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饲料问题也没有让他太过发愁。“豆粕太贵,项城猪属于杂食性动物,一般找点玉米和麸皮,混着南瓜、胡萝卜、白菜喂,母猪吃了奶水很好,一窝能产十五六只,小猪也能长得很肥。”
虽然项城猪生长速度较慢,但耐粗饲,抗病力强,这让起初困难重重的徐永红省了不少心。他回忆,有一年猪高热混感爆发,村里养的白猪全部发病,大部分死亡,可自己家的七八十头黑猪却一直安然无恙。别人都以为他有治病的好方法,半夜等在门口找他“寻医问药”。
就这样,卖核桃盖厂房,养土鸡换饲料,一边养一边卖,虽然发展速度缓慢,饲养条件也十分简陋,但养殖场的规模仍在慢慢扩大。第一次通过养黑猪尝到甜头,让徐永红记忆犹新。“有一年过年,84个猪娃总共卖了19.6万元!”这让他心里充满了欢喜。
徐永红每年最期待春节。河南当地有杀年猪的习俗。如今在当地,民间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项城猪的民谣。
虽然前些年,市场上日常对黑猪肉的需求不高,但每到春节,肉质细腻、风味醇厚、营养丰富的黑猪,仍然是人们的首选。“在前几年,平时市场上黑猪一斤肉的价格比白猪低1.5元,卖不上价,但一到过年,一斤黑猪能卖18元,而白猪只能卖7、8元。”
2015年,徐永红在周口市区开了专卖店,黑猪排骨卖到48元一斤,五花肉38元一斤。因为全程无公害养殖,养殖周期长,肉质极佳,慢慢打出了口碑。“即使比其他黑猪肉门店高出一半的价格,销售量依然不错。平日里三天能卖2头,赶上春节一天能卖7、8头。”
就这样边保种、边经营,徐永红和项城猪共同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从起初的几十头猪,发展到2024年的1000多头,种群数量增长了10倍。
回忆这些年的艰难困苦,徐永红坦言,“其间也养过别的品种,但从没想过弃养项城猪,看到一头头猪,总能想起儿时与父辈、祖辈一同养猪、共同生活的回忆,心里觉得踏实。”
“遗珠”重获发现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肉品消费逐渐向优质安全和高品质市场转型。优质猪肉的生产,离不开良种的支撑。
而好品种来源于好资源,找回遗失的老品种,推动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不仅关乎种业发展,更是国家战略需求。
2021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中,畜禽资源普查按照“区域全覆盖、品种全覆盖、不漏一村一户”的要求,对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开展拉网式摸排。
在河南省,周口市普查队在进村入户调查过程中,来到沈丘县鑫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结识了徐永红,发现了他养殖场中的1000余头项城猪。
“没想到,如今还有这么大规模的项城猪群体!”摸查结果让参与此次普查的刘建中喜出望外。经专家现场走访调查、资料对比等,初步认定这些种群符合项城猪的品种特征。
令人意外的是,普查队经过全市调研走访发现,除徐永红外,项城市鑫发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全喜、项城市丁集关庄和美神养殖场负责人时志辉等一批规模养殖户、合作社及企业也在坚持饲养项城猪。
据统计,2021年普查时发现,项城猪现存种群数量仅有2959头。2023年9月26日,项城猪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濒危品种。
项城猪“重出江湖”后,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防止珍稀资源得而复失,农业农村部、当地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第一时间协同制定抢救性保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保种单位和目标任务,立即开展项城猪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面对艰巨的任务,各有关方面协同合作,为打好种源保卫攻坚战出谋划策。周口市委市政府组织各方力量,成立工作领导组和品种资源保护科技攻关组,推进项城猪的保护工作,出台一系列有关项城猪保护利用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项城市政府特设保种经费,专门用于项城猪保护救助。在保种工作上,当地与科研院校联合,结合项城猪的特性特征,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项城猪保种方案和饲养管理规程,为项城猪保种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项城猪的保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项城猪现存栏9578头,其中种公猪45头,种母猪581头,与2021年普查发现时相比,三年时间里数量翻了三倍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项城猪保种体系,建设项城猪保种场及配套设施,实现年出栏项城猪1万头以上,采取‘政府 + 企业’‘保种场 + 农户’的模式,建立项城猪保种繁育场,让项城猪保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刘建中说。
今年,徐永红告诉记者,在当地有关部门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 荔枝“大年”:甜蜜背后的酿蜜人
- 高埗开展 2025 年红火蚁春季防控技术培训活动
- 食博会·预博会·农博会:走进农业农村部帮扶展区,品尝“共富味道”
- 重磅!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国内大型农批市场采购专场将启,撬动亿元市场
- 南方地区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速来!14位厨神携绝技亮相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
- 市农科中心获第四轮省现代农业花卉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称号
- 投票开启!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短视频大赛网络评选来袭
- 中国援津巴布韦:菌草技术开启合作新篇
- 民政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加强地邮协作 共促乡村振兴
-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豫洛启幕
- 农业农村部出台五大举措力促天然橡胶产业发展
- “鲅鱼腾浪 山海共舞”:青岛2025第二十一届沙子口鲅鱼节盛大启幕
- 共享电商红利:“包邮区”服务升级西进态势观察
- 聚焦营养与品牌双引擎,专家共探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