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提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而智慧农业正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部分。当下,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借助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达成了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精准化与高效化管理,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发展智慧农业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一,能够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助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格局;其二,通过对环境进行精准调控、开展自动巡检消杀、实现疾病智能诊断、进行精准配方饲喂以及自动采集清污等操作,促使农业生产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其三,可有效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我国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实施了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建成了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加快了重点行业和产业的数字化改造。通过政策的拉动作用、典型案例的带动作用、先进技术的驱动作用以及优质服务的推动作用,实现了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接下来,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应用引领,抓住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等关键环节,全方位、全链条地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的动力。
以应用场景引领智慧农业发展。要基于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引领,因地制宜地探寻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坚持农业生产领域全产业链的一体化联动,推动主要作物种植的精准化、设施种植的数字化、畜牧养殖的智慧化、育种制种的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数字化水平。坚持示范引领,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创新区,推动机制创新,汇聚政策合力,打造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智慧农业项目。
以科技创新支撑智慧农业发展。要坚持高水平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加快农业传感器与专用芯片、农业核心算法、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制造相互衔接的智慧农业创新体系。支持一批智慧农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遴选一批成熟的技术装备,攻克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共生性技术以及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融合应用,发展农业领域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智慧农业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以数据要素支撑智慧农业发展。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对于智慧农业而言,没有数据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统筹规划,建立农业数据采集、加工、管理、流通、应用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生产要素。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遥感、物联网、互联网等实时数据采集渠道,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网络和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好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业农村数据交易制度,开发数据资源目录,推进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满足智慧农业对数据要素的需求。
以改革思维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农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体制机制改革来注入动力。智慧农业本身就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完善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快智慧农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家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家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以人才队伍保障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调整学科结构,培养符合智慧农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数字能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创新,开展智慧农业领域的职业开发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养一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田智者”“乡创客”“农秀才”。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发展智慧农业,通过赋能产生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为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黄朝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