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截至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10.7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在这些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上,产出了全国77%的粮食以及超过90%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灌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24年12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灌溉设施不断完善,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贡献了水利力量。
其一,2024年,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中央资金超1000亿元,对1300多个灌区开展现代化建设和改造项目,其力度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有效提升了灌溉保障能力和节水灌溉水平。其二,2024年,水利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秉持以水定地的原则,科学规划新增灌溉水源和新发展灌溉面积。指导并督促地方依据规划,建立灌区项目库并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江西峡江、湖南梅山、河南前坪、广西龙江河谷等新建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新的灌溉面积,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此外,2024年初,水利部就组织制定了应对干旱洪涝灾害的灌区灌溉排水保障方案,对各种水源进行有效优化调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干旱洪涝灾害,全力做好灌溉排水保障工作。
接下来,水利部将坚决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责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完善农业节水增效的制度政策,构建五项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加快建立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节水市场制度体系以及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通过这五个体系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二是结合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新建一批生态型、节水型灌区,提高灌溉面积和灌溉保障率。三是加快推进一批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启动一批重点区域排涝工程,持续补齐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贡献更大的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