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盘点各项事务,“米袋子”的情况最为关键。
在26日闭幕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大家详细盘点了“大国粮仓”的“米袋子”状况。
全年粮食收购量约达8400亿斤
刘焕鑫预估,今年粮食收购量会达到8400亿斤左右,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据介绍,自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市场化收购与政策性收储工作,强化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协调,不断优化为农民和企业的服务,通过多种举措打通农民售粮渠道,确保粮食能够全部安全归仓。预计今年粮食收购量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连续两年稳定在8000亿斤以上。
新一季秋粮收购呈现出进度快、购销活跃、库存增加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收购秋粮超过3700亿斤,较去年同期快了约10%。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已接近尾声,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入春节前农户售粮的高峰期。从监测情况来看,各类经营主体购销积极性高涨,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维持在90%左右,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企业建立库存的意愿增强,玉米商品库存稳步增长,同比增幅超过30%。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底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中晚稻上市之后,先后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4个省份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共设置收储库点228个,总仓容达1136万吨。目前已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00多亿斤,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售粮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
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达170多万吨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截至目前,全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到6.8万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为170多万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
针对2024年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全年向22个省份调运中央应急救灾物资59批次、92.4万件,这是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调运次数最多、总量最大的一年,为高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突发紧急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焕鑫表示,我国各类重大灾害呈现多发态势,必须坚持在灾害预警时做好准备,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完善相关体系,强化管理,提升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物资能够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直接推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企业支撑应急保障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模式。
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出台,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组织开展粮食应急保障演练,动态调整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提升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
大国储备“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建成
对于大国储备而言,现代化的粮仓不仅要看数量规模,还要关注绿色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
刘焕鑫指出,从总量方面来看,我国粮食仓储设施规模逐年增加,能够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求。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亿吨,相较于2014年增长了36%。从仓型结构来看,粮仓类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从仓储性能来看,“十四五”以来,国家新建和改造升级仓容超过6500万吨,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显著提升,粮仓绿色储粮功效和性能不断升级。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根据调查,我国粮库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
大国储备,既离不开粮仓建设这样的硬件,也离不开制度建设这样的软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构建大国储备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制度安排。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相继颁布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也陆续出台,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法治手段更加有力。大国储备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刘焕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