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与画乡,仅一江之隔,却相互辉映。古堰画乡景区由此跨江形成,将浙江丽水的堰头村和大港头村连接起来,宛如镶嵌在八百里瓯江沿岸的璀璨明珠。
堰头村,因堰得名,有着千年历史的通济堰、古樟以及石函,和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一同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奥秘;大港头村,则以绘画而兴盛,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这片土地的“丽水巴比松”画派,用丹青描绘出现代乡村的独特魅力。
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古堰画乡调研,对这里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给予肯定,称其“既能促进就业,又能培养人才”。
从古韵悠长的堰头驶向充满时尚潮流的大港头,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穿梭。在江水的引导过渡中,古老与现代相互交融、尽情展现。如今,古堰画乡凭借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人文韵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新村民不断涌入,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发乎于心,见之于行。习近平同志对历史和文化始终保持着敬重、关注与思考——
在正定,他富有前瞻性地制定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并身体力行推动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修缮还原古寺、古碑,让正定成为一座“有记忆的城”;
在福建,他提出城市建设要妥善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强调保护古城与发展现代化是相互一致的。在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遗址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得以保留至今;
在浙江,他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他心系良渚等遗址和非遗保护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照亮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到访过1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就文物、考古、非遗等方面作出了17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
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和论述,都能在浙江关于文化大省建设的谋划和实践中找到根源与伏笔,其核心要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构建起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出发,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论断: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以及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力度。
沿着习近平同志描绘的文化大省蓝图,浙江一任接着一任持续推进,万千乡村在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华丽转身,演绎出一个个人文经济学的生动范例。如今,漫步在浙江乡村,不仅能欣赏到旖旎唯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一步一文化”的独特韵味,处处呈现出风貌各异、神形兼备的新村景象。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之江大地,试图通过追溯乡村文脉、探寻发展路径、寻觅模式经验,深入学习和访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乡村的起源与发展,解析以文兴业富村、以文润心亲民的关键所在。
溯源
一江碧水,从新安江的源头出发,流经富春江的中游,最终汇聚成钱塘江的大潮,在天地间勾勒出一个“之”字,展现出万千气象;浙东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如今成为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更成为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
大江与大河,作为古代重要的水路动脉,迎来送往无数的商旅和辎重,承载着亿万百姓的财富梦想,更记录着人文的兴衰沉浮,浓缩着精神的脉络。千百年来,它们激发着东南地区的人文气韵和经济活力,为今日的“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时间回溯到本世纪初,习近平同志曾用“一个烦恼和多个烦恼”指出当时浙江所面临的困境。他在多个场合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一烦恼所困扰;现在经济发展了,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从而产生多个烦恼。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文化。
彼时的浙江乡村是什么样子呢?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原村委会主任朱玉堂回忆起其中一个场景:“过去,我们以水晶制品闻名,但却是被下游各地投诉的‘环境最差县’。河流的颜色有黑有白,老百姓都叫它‘牛奶河’。”
又何止新光村,何止浦江县。“起早贪黑赚钞票,垃圾堆里数钞票,躺在医院花钞票。”这句顺口溜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浙江乡村普遍面临的“共同烦恼”。
2003年6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从生态环境入手,又不止于生态保护。在推进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了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
二十载坚持不懈的努力,二十载旧貌换新颜。青山绿水回来了,乡村变成了让更多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乡土文化不仅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衰落,反而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而有价值的资源。
如今再次来到新光村,一条茜溪清澈见底,环绕着村落。作为浦江最大的清代单栋古建筑,润德堂不仅保留了古韵,还吸引了许多年轻创客,一间间小屋里陈列着树皮画、雕刻技艺等非遗项目。在天井院里,人们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民谣歌手的轻声吟唱,思绪在古今的对比中游走,惬意无比!
站在新的起点上,乡村文化发展走在前列的浙江又率先提出建设“人文乡村”。11月11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听取了《关于人文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情况,提出要以文化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凝聚力量。
什么是“人文乡村”呢?从文明形态来看,人文乡村是以敬畏的态度,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贡献乡村力量;从发展阶段来看,人文乡村是新时代推进“千万工程”再深化,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从内涵特征来看,人文乡村旨在通过挖掘乡村人文资源,发展乡村人文经济,从而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
二十载初心不变,二十载万村巨变。浙江的实践证明,在乡村发展中,文化是关键因素,是深层次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数乡村新景象全面而深刻地印证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对全局发展意义的思想伟力。
赓续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千年前,范仲淹来到桐庐,被当地的风物之美所打动,一挥而就写下了《萧洒桐庐郡十绝》,勾勒出这座小城的超然逸趣;千年后,“潇洒桐庐”已成为代表一城文旅的独特标识,展现出蕴藉古今的卓然风姿。
在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外来媳妇李梅经营着一家民宿。“古人因为仰慕严子陵,来这里隐居,写诗填词;现在人们来此也为了‘放空’,只不过抒发方式变成了朋友圈打卡。渠道变了,但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内核没有改变,这也是我们做民宿的重要定位。”李梅感慨地说。
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之江大地分布着无数个闪耀的文化坐标。数万年前建德人的文明足迹、万年前上山文化的稻米起源、五千年良渚遗址的神秘瑰丽……文明的种子在山的庇护、水的滋养下生根发芽,点亮了中华文化的黎明。
“赓,续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浙江大地孕育出的文化因子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重新获得了生机。
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因水而得名。千余年前,深澳的先人凭借智慧建造了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系网,满足了世代村民的吃水用水需求,被称为“江南坎儿井”。千年之后,木龙香坊制香师王宁与表哥涑南选择在这里扎根,他们所看重的正是这流动的活水。“水是香药和合的媒介,上好的水质恰好满足了制香的需要。”王宁说。在深澳,有70余名像他一样的非遗匠人、手工艺人生活在这里。错综复杂的小巷中,处处都隐藏着人文的惊喜。
赓续,让有形的乡村文化得以留存。作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省份,浙江已实施12批次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其资金主要用于修缮保护古建筑,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延续古村落的原始生命力。
10月下旬,松阳县陈家铺村正值“晒秋”时节,小山村被明丽缤纷的丰收色彩所笼罩。远远望去,陡峭的悬崖与依山而建的星星点点的民居相互映衬,路过的每家小店都别有一番风味。将古民居创造性地转化为承载年轻业态的空间,是松阳“拯救老屋行动”的成果之一。全县100多个传统村落,既保留了外部夯土墙粗糙、质朴的原生态韵味,又赋予内部时尚、舒适的新潮流格调。
赓续,也让活态的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时就特别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05年5月到6月,他在28天时间里作出6次批示,强调不能“造成文脉的断裂”,当时就传为佳话。
龙泉青瓷博物馆前,立着一块普通的景观石。石上镌刻的“关怀石”三个字,在温暖的阳光下格外醒目,诉说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的龙泉是一个山区欠发达县。习近平同志到当地调研时,得知龙泉窑枫洞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现有博物馆却无法容纳出土文物。在他的亲自关怀下,新博物馆建设项目随之启动。不久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千年窑火”得以延续。
每一个古村落,每一栋古建筑,每一门传统技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指导下,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全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浙江所占数量都是全国第一。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浙江在非遗资源的整理、发掘、记录、保护方面起步早、工作扎实。时至今日,“非遗保护看浙江”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今天,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富有生命力的实践在浙江早已根深蒂固。
铸魂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
最近,永嘉昆剧团的75周年庆促成了全国8大昆剧院团的相聚,好戏连台,精彩纷呈。2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景象。当时,全国有6个半昆剧团,永嘉只能算半个,队伍不整齐,行当不全,剧团的命运岌岌可危。正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到温州市永嘉县调研时的直接指示与关心,才让永嘉昆曲迎来了转机。
如今这场戏在瓯越大地唱得“活”了。近两年,当地创新推出小剧场式特色文化礼堂,倡导“时时有演出,时时有观众”,开放互动观演空间,构建起一套常态长效的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温州有戏,戏聚礼堂,成为了闪亮的名片。
作为浙江农村文化阵地的“金字招牌”,文化礼堂自2013年推出以来,已建成20511家,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10多年来,文化礼堂发挥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丰富文化服务供给载体的重要作用,成为农民群众最愿意前往的文化阵地。
文化振兴被称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之“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体现在村民的生活状态中,投射在村民的行为举止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一地的精神气质。
“浙”村之“魂”从历史中走来,“浙”村之“魂”因时代而塑造。它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积淀为参天地、赞化育的农耕生态智慧,构筑着一代代人眷恋乡土的精神世界。百年前,嘉兴红船启航,党与农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20世纪80年代,浙江率先探索发展乡镇企业,以农民为主角的富民史彰显了“义利并举”的浙商气度;“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千万个美丽乡村书写出中国乡村变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利用历史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每年立春日,在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梧桐祖殿内,传承千年的“九华立春祭”都会如期举行。“村民们每年主动回村参加仪式,我相信,立春祭一直会以本土本色本真的面目延续传承。”九华立春祭区级非遗传承人吴海根说。一次次虔诚的祈愿,传递着世代村民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的朴素愿景,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体现。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凝聚向心力。移步至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的“后陈经验”展览馆,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回忆往事道,改革开放让村里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但村干部挪用公款的事情却时有发生,破坏了干群关系。2004年,后陈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让每一笔财务支出都有记录可查。全体村民充分参与治理,村“两委”重新赢得了信任。
从硬件设施入手,打造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公共文化阵地,关键在于营造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 第七届中国蔬菜摄影大赛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
- 市农科中心携手南城阳光第六小学共启农业科普活动
-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人人参与,共筑保密坚实防线
- 轻骑“智汇”:解锁莞邑农技发展新图景
- 习近平抵河内开启对越南国事访问之旅
- 习近平与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 科技赋能农业高质发展,东莞首个荔枝智能防灾减损示范园揭牌
- 市疫控中心赴道滘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 机械化插秧驱动农业转型,精准化服务护航春耕生产
- 投票开启!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短视频大赛网络评选来袭
- 《深度解读:健康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与实践》
- 民政部 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加强地邮协作 共促乡村振兴
- 三峡水库启动保春灌补水调度工作
- 农业农村部谋划2025年动物疫病防控与检疫监督工作
- 第七届中国蔬菜摄影大赛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