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9日,2025年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举办。培训班透露,自2021年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118.02亿元。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该试点在培育服务组织、创建运行机制、集成技术模式、促进增产提质以及带动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发展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搭建完成。
各地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成功培育了2500余家粪肥还田服务主体。这些服务主体积极对接养殖场户,累计对接数量达到8.4万家,同时对接种植主体80.8万家,带动了近3万相关从业人员就业。在此过程中,一批设备精良、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且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绿色种养循环服务市场也随之逐步发展壮大。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构建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全程追溯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粪污的收集、运输、处理以及粪肥还田作业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粪肥来源清晰、去向可查,监管无死角。在技术模式集成方面,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区近9500万亩次,开展粪肥还田替代比例试验3500多项次,建设效果监测点超过1.8万个,充分验证和展示了技术模式在增产提质和减肥增效方面的良好效果。
试点工作有力推动了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有效解决了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难题,减污增碳效果十分突出。截至目前,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6400多万吨,液体粪污1.1亿立方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3.5%,相较于项目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不仅实现了增产提质增效,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品牌强农,达成了生产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资源量约为38亿吨,并且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粪污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因此,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必要,但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堵点和难点。试点实践证明,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将“污染源”转变为“营养源”,一方面能够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消除养殖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这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持续推进、持之以恒,以更好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此次培训班上,南京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分专题进行了授课。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还实地观摩了合肥市长丰县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
此次培训班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来自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与科学施肥工作的负责人、技术骨干以及有关专家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