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后,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春播迎来高峰。近期,一批带有“特殊身份”的种子出现在各地农资门店,吸引了众多种植户前来咨询、选购。这些种子就是包装上印有“中国种子认证”标志的首批认证种子。
种子认证,作为一项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种子评定制度,被誉为好种子的“信用证”、种子企业的“体检证”。那么,好种子是如何通过认证的?认证后的种子效益究竟怎样?种植户又该如何选购呢?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调研。
如何认证
开展田间检验,严格把关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
在海南三亚市垦丰种业南繁中心,一场针对种子的严格田间检验正在有序进行。
整齐排列的大豆植株间,身穿工作服的两组检查员进入鉴定田,仔细观察着每一垄地上插着的种植编号标识。
“使用编号标识,就如同评卷时隐去考生信息,目的是避免检查员提前知晓种子的企业归属,从而影响鉴定结果。”负责地块种植管理的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胡喜平介绍道。据悉,本次鉴定共涉及30个样品,重点聚焦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这两项关键指标。
两组检查员认真地进行着田间检验,时而俯身查看植株细节,时而站起身来整体观察,仔细记录植株叶形、花色等特征,以此判断种子植株在形态性状方面的典型一致程度。“这株的话,光看花色不够,还得看绒毛色。”检查员们相互交流、提醒着。
“形态性状,是指示种子品种纯度的重要特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大豆专家刘广阳介绍,“检查员要在每一垄田里找出不同之处,统计在一块区域内与其他植株长得不一样的株数,再计算其占比,就能得出种子品种纯度检测值。”
几小时后,两组检查员将进行交叉验证。若出现明显误差,全体检查员将组成复核组,以确保鉴定结论准确无误。
田间检验,只是种子认证众多环节中的一环。“种子认证技术性强,需要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才能保证最终生产的种子符合高标准。”北京京农科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负责人易红梅介绍,制种前,要从源头上确保亲本种子质量;苗期,需严格把关制种田的生产条件、前茬影响、隔离情况等;花期,则要开展花期检验,保证杂交种母本去雄及时彻底、种子田杂株去除干净,这是保证种子遗传纯度的最关键环节;收获加工时,要做好防混杂检查;包装时,也需对照相关标准,检验每批种子的质量。
易红梅还介绍,种子企业可自愿向种子认证机构提交申请。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北京京农科、长沙华智这两家种子认证机构会根据技术规范要求,对种子亲本质量及生产、加工、包装等全流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持证上岗”的好种子名副其实。
效益咋样
发芽率和品种纯度水平显著提高
好种子进入市场后,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呢?
“发芽率和品种纯度,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晔介绍,通过认证的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种子,发芽率和品种纯度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认证玉米种子相较单粒播标准,发芽率和品种纯度两项指标分别提高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认证杂交水稻种子相较国家标准,两项指标分别提高8.6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河北深州市王井张广农资经营部负责人张朋对此有着切身体会:“种植户购买种子时,重点关注发芽率和品种纯度。数值越高,意味着种下去能出苗的比例越多、杂株越少。如果种子掺杂了其他品种,作物就会长得参差不齐,从而造成损失。”
好品种转化为好种子,有望带来好收成。据测算,种子发芽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量可增加1个百分点;品种纯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可增加0.5至2个百分点。对于经济作物而言,使用认证种子还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依托种子认证制度,有助于建立起制种户、种植户和种子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多方共赢。以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为例,目前有中科玉505D等3个品种的约957万公斤玉米种子通过认证。公司营销总监刘榜介绍:“在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下,种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与我们合作的制种户,每亩能增收220元。”
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匡新华算了一笔账:“公司7.4万公斤臻两优8612水稻种子通过认证,预计播种后亩均增产粮食约60斤,种植户增收约80元。”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绪冰也表示,公司生产的约154万公斤康农玉8009玉米认证种子,平均发芽率和纯度都达到98%,“每袋种子能多卖5元钱,但依然供不应求。这对我们打造品牌和提升美誉度来说,是一种正向激励。”
实际上,根据相关法规,普通的非认证种子也要达到最低质量门槛,才能流入市场。去年底,新修订的3项强制性种子质量标准发布,适度提高了部分农作物种子发芽率和品种纯度等质量指标,规范了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的标注和制作要求,并将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
质量标准“抬底线”、种子认证“拉高线”双向发力,共同推动着种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种源质量安全水平。种子认证制度实施以来,首批35个品种、27家种子企业获颁证书,目前已有5000多万公斤认证种子上市,预计可带动增产上亿斤。
怎么选购
选用适宜品种,认准“中国种子认证”标志
从种子认证制度建立,到首批认证种子上市,历经了约1年半的时间。
2023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此后,随着种子认证首批目录、实施规则和技术规范等配套文件相继印发,首批两家种子认证机构取得相应资质,首批种子认证检查员获得注册资格,种子认证制度于去年正式落地实施。经过一轮生长周期和认证流程,首批认证种子自今年3月起正式进入市场。
如今,获得认证的种子已投放至各地农资门店,开始销售。包装上带有“中国种子认证”标志和种子认证机构名称的,就是认证种子。
“公司通过认证的7.5万公斤蒙豆375大豆种子,主要销往黑龙江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东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卢艳钢介绍,认证种子是新事物,销售时会进行详细讲解,从现场情况看,不少种植户都给予了认可。
“适宜的品种,再加上认证的种子,是实现丰产丰收的保障。”张晔介绍,农民选种用种时,除了选择正规门店、认准包装上的“中国种子认证”标志外,还要注意选用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认证种子的优质高产潜力。
首批认证种子上市,标志着我国种子认证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种业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表示,当前我国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随着种子认证制度的深入推进、认证种子的广泛应用,粮油等重要作物增产将更有种源支撑,农业生产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