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命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把粮食安全当作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市场频繁波动,极端气候影响持续显现,粮食供给保障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构建更为稳固、安全的粮食生产和供应体系,成为了现实需求和战略需要。
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运用底线思维系统地夯实产能基础,逐步形成了政策清晰、机制完备、生产稳定的长效保障格局。
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国坚决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超过10亿亩。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实现了从“守面积”到“提质量”的转变。
在粮食产能方面,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相较于上年增加了221.8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500公斤,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粮食品种结构更加优化,主产区稳产增产基础更加牢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区域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科技支撑方面,“藏粮于技”战略得到深入推进。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超级稻、优质小麦、“双高”油菜等优良品种加快推广,带动单产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和适用装备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持续提高。数字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精准施肥等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广泛应用,为农业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政策保障方面,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持续发挥作用,种粮农民收益稳定,预期明确。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同比增长6%,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了超5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 + 期货”等机制日益成熟,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在储备调控方面,粮食仓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绿色储粮仓容超2亿吨,低温储粮、智能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中央与地方储备协同机制高效运行,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形成机制更加成熟,调控手段更加科学精准。
尽管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持续上升,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油料、玉米等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输入性风险。国内单产潜力仍有提升空间,农业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卡点”问题亟需加快解决。
展望未来,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仍需在科技和机制两方面持续发力。加快优质抗逆高产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突破关键种源“卡脖子”难题,推动智能农机、高效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增强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稳定农民预期,调动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木本粮油、草原畜牧、海洋渔业、设施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宽资源来源,优化食物结构,提升系统弹性。持续推动节粮减损工作深入开展,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造覆盖全链条的节约型粮食体系。
“粮稳天下安”。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牢牢扛起端稳中国人饭碗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以中国粮稳定中国心,进一步夯实农业强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