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东莞大岭山,荔枝树迎来谢花期,枝头逐渐开始挂果。不过,林边的蜂箱依旧热闹非凡,蜂农李达伦所养的蜜蜂在树间来回穿梭,正将春天的最后一丝芬芳酿进最后一批荔枝蜜中。
荔枝蜜以其芳香清甜的口感,成为中国四大名蜜之一。大岭山的荔枝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今年荔枝的开花和坐果情况比去年更为理想,尽管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但整体仍呈现出“大年”的态势。
而在荔枝果实成熟之前,李达伦的荔枝蜜已经一桶又一桶地装满了。
在家门口,酿一季荔枝蜜
清晨或是午后时分,蜂农夫妇便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李达伦戴上纱罩和手套,轻轻揭开蜂箱顶盖,取出一块蜜脾并轻轻抖动,把辛勤劳作的蜂群转移到其他蜜脾上。“今年荔枝花开得特别好,蜜不仅多,而且更加香浓。”他一边说着,一边将蜜脾递给妻子。
妻子熟练地用割蜜刀割掉蜜脾表面的蜡盖,然后把蜜脾放入摇蜜机中。随着手摇的节奏,离心力将金黄色的蜂蜜从蜜脾中甩出,蜂蜜顺着桶壁缓缓流入容器。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仅仅一个多小时,就积攒了大半桶蜂蜜,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养蜂酿蜜本是一项需要“逐花而居”的事业,蜂农通常要常年跟随花期转场。然而,大岭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不仅成为东莞荔枝的主产地之一,还让本地蜂农能够实现“原地打蜜”。
李达伦在居住的马蹄岗村和不远处的下虎山村各放置了二十多个蜂箱,此外,在佛灵湖、同沙等其他点位也有放置。他预计今年可以采集到近千斤荔枝蜜。
“4月中旬是打荔枝蜜的最后一期,接下来蜜蜂就要开始转酿龙眼蜜了。”他说道。大岭山一带荔枝树和龙眼树混合种植,花期衔接紧密,这进一步省去了搬迁蜂箱的麻烦。
李达伦所养的是中华蜜蜂,这种蜜蜂具有采集力强、适应力强的特点,经过改良后性情也变得温顺。“别看它们个头小,飞行可勤快了。”李达伦介绍说,中华蜜蜂在林中自由飞翔,采集纯天然的花蜜,经过多次吞吐、酿制后,才会被收割。
不同的蜜有着不同的味道,荔枝蜜颜色浅、味道清新,龙眼蜜味道偏浓,从鸭脚木上采集的冬蜜甚至带有一点苦味。散文家杨朔曾在《荔枝蜜》一文中评价,“荔枝蜜之特,在于色纯而多养分。”李达伦补充道,在不同地区采集的荔枝蜜也略有区别,“就像山上结的荔枝更加脆甜,在大岭山古荔枝树上酿出的蜜,本地人总觉得有特别的风味。”
花开蜜落,林下共生的甜蜜经济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的同时,也为果树进行传粉授精。这种自然协作让蜂农收获蜂蜜,果农收获果实,共同书写了林下甜蜜经济的共生故事。
“蜜蜂授粉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大岭山荔乡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柱滔对此深有感触,与人工摇花和无人机授粉相比,蜜蜂飞行精准、传粉自然,能够有效提高荔枝的坐果率和果实质量。
荔乡荔枝合作社是大岭山最早的果农合作组织之一,目前管理着3500多亩荔枝林。合作社成员大多既管理果树又放置蜂箱,让蜜蜂为自家果园授粉采蜜。李达伦是其中少有的“只养蜂不养树”的社员。
“我是耳濡目染学会养蜂的。”他笑着说,年轻时经常帮村里的养蜂老人搬抬蜂箱、观看蜜蜂采蜜,没少被蜜蜂蛰,但自从开始尝试养蜂,就再也舍不得放弃。
从最初的一两箱蜜蜂,到高峰期的180箱,他一直将养蜂作为重要的爱好和副业。除了司机的本职工作外,他还是“让爱回家志愿”义警服务队的成员,如同工蜂一样勤勤恳恳。
如今,李达伦更加注重荔枝蜜的品质而非规模,他的蜂蜜大多依靠熟客回购和口碑相传进行销售。与外地蜂场的标准化和电商化相比,大岭山荔枝蜜的制作工艺和销售渠道普遍较为传统,养蜂人员呈现“老龄化”,技艺几乎为纯手工,产品大部分供应本地客户,少量销往省外。
合作社方面表示,“今年本来计划推进荔枝蜜的统一包装和品牌化,但流程尚未跑通,预计明年应该能够推出。”资金、人手和观念等因素,都是推广进度缓慢的原因。
尽管如此,合作社仍然通过共享资源、信息互通等方式,帮助蜂农和果农实现联动。比如在果园要喷药前提前通知蜂农迁箱;当客户订单不足时,协调其他社员进行补货。李柱滔透露,接下来,合作社还将与头部企业阿吉果场合作,共同推广大岭山的本土荔枝蜜。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蜂箱上,蜜蜂嗡嗡振翅,林中仿佛响起春天的回音。李达伦望着眼前忙碌的蜂群,笑着说:“看它们这么勤快,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
春日花季尚未结束,大岭山的林子里还将继续弥漫着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