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负责人在“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配备,吸引并培养优秀教师前往县中任教,从而让县中能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热烈反响。
有一个常被提及的数据显示,全国近60%的高中生在县级中学就读,然而在重点高校里,来自县中的学生比例却远低于这一数值。县中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关乎成千上万学子的成长与成才,还会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探索并完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通过这些举措,整体提升了县中办学水平,促进了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基础。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基础上,即将实施的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任,回应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期待。相较于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等方法路径,明确我们要振兴什么样的县中,或许是振兴行动计划的首要问题。
我们要振兴的县中,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县中。从国家层面来看,既会优先支持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县中发展,也会重视部分东部省份存在的县中发展不均衡问题。从省或县的层面来讲,既会支持原有的重点高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会办好省内和县内的其他高中,避免任何一所高中掉队。就学校自身而言,不应只关注部分所谓的“尖子生”,而要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投入,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条件和机会。例如湖南推动县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网络到校”“终端到校”两个100%覆盖,借助科技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要振兴的县中,是“分类多元有特色”的县中。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高校分类发展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对于县中来说,应当提前做好应对,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从原有的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转变。积极建设一批在科技、人文、体育、美育、信息技术以及工程等方面具有特色的高中,鼓励县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形成科技、人文、艺术等特色,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让县域高中形成互补共进、各有专长的良性生态。
我们要振兴的县中,是可持续发展的县中。县中本质上是县域社会和文化教育生态的产物,既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引入资源,更要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比如,浙江省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组织优质高中与县中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所薄弱县中至少与一所优质高中结成对子,提升县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县中要走内涵化发展道路,从课堂教学变革、学校治理升级、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文化塑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和角度推进,以更完善的制度、更优秀的师资、更优良的文化引领学校乃至县域教育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中振兴行动必须牢牢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才的视角看待师生,遵循教育规律治理学校,以科技的眼光展望未来,凭借县中的高质量发展为县域振兴和强国建设夯实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