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统筹资源,推动乡村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

行业动态

统筹资源,推动乡村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

阅读数:3 时间:2025-04-07 来源:admin

  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区积极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当下,在“双碳”目标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实践证明,在乡村全面振兴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创新的探索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范例。这些绿色农业实践以全产业链整合为根基,通过设计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绿色链条,大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突破口,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传统农业朝着低碳化方向转变;依托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为乡村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河南省兰考县构建了以光伏、风能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付楼村借助分布式光伏发电、智能微电网和储能设施实现了能源自给,年发电量达到130万千瓦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再如,创造了国内“农光互补”项目的浙江省袁花镇,持续推进“光伏 + 渔业”“光伏 + 药材”等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开创了空间复合利用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然而,乡村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管理主体和责任不够明确;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现象较为突出,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环节较为薄弱;部分地区仍然依赖高耗能的粗放发展模式,绿色技术的覆盖率较低,废弃物处理技术尚未突破效率与成本的瓶颈;部分乡村存在人才匮乏、数字化技术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政策、技术等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构建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机制,设立中央和地方联动的“绿色乡村振兴专项基金”,重点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农业项目,并创新“碳汇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化“链长制”改革,整合政策、土地和资金等资源,优先支持生物质能源、循环农业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推动跨区域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强化跨部门的统筹协调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能源、农业、生态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光伏农业园区等跨领域项目,提高农村充电桩、生物质收集站的覆盖率,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调以生态产品总值(GEP)引导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工作,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成立绿色技术研究院,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和工艺,通过“产学研金介”协作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技术的托管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应用的门槛,对“绿色领航者”示范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动力。构建绿色供应链与品牌体系,要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碳足迹核算,全面推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构建城乡互促的生态环境。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健全绿色消费标识与激励机制,对购买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给予补贴或积分奖励,培育稳定的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实施“绿领人才”返乡创业计划,对返乡从事有机农业、新能源项目的青年给予扶持,推广县域商贸物流一体化网络,基本实现村级电商服务站的全覆盖。

东莞菜篮子  “百千万工程”牵线,华南农业大学与云溪桃花源喜结“良缘”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