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
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片土地饱含着炽热、深沉且恒久的爱。
兴“三农”以固邦基,除贫困而迈向复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与指引下,广袤大地日新月异,乡土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
(一)
2024年11月5日,在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甘蓝舒展身姿,沐浴着阳光,满目青翠的十里蔬菜长廊见证了感人的一幕。
在菜地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菜农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都是干过农活的手,相握在一起,格外亲切。
熟知农民生活、熟稔农谚智慧、熟悉农活操作、熟识农情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阔乡土和广大农民中间如鱼得水,真情自然流露,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这些沾泥带露的话语脱口而出,彰显出他对土地的了解深入肌理。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与首都群众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一下车,总书记便扛起铁锹,径直走向植树地点。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垄与群众一起劳作。
习惯的动作,劳动的本色,数十年未曾改变。
1984年,在一名记者眼中,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既没有县太爷的‘谱儿’,也没有大学生的‘派’”“着实有点土气”。
这“土气”,源于一份终生难忘的乡土情结——“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是2023年6月28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7年里,知青习近平几乎干过所有农活,吃过各种苦头。
在国外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常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
“盈儿,你可老了”“随娃儿,还记得吧”……阔别多年,总书记仍能亲切叫出当年同伴的小名。在梁家河的一段山路上,总书记停了下来,举目凝望黄土地。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一道褶皱宛如岁月的纹路,每一座山峁仿佛是历史的沉积,它承载着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承载着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的厚重与沧桑。
这片土地上成长出来的独特文明,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在交织错杂的历史纤维里,总书记敏锐地抽出“三农”和国运紧密相连的线头。
历史典故,总书记娓娓道来:“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
悯农、重农、兴农、强农……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和深邃的历史逻辑。
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2022年6月6日,游客在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最里面一间屋舍,墙上印着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凝视良久。
社,代表土地;稷,代表谷物。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悠久的国史,百年的党史,农民和土地都有着浓重的笔墨。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农民的劳动工具作为符号象征,早就绘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溯这样的论断。
哺育万物的土地,胼手胝足的农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泱泱中华文明史,多少朝代来了又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才真正翻身作主,广阔农村,换了天地。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乡土情里,是习近平一片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忱。
(二)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2021年9月,在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途经一片田地时,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与正在劳作的乡亲们拉起话来。
“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
说起如今的生活,乡亲们告诉总书记:“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
“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的乡情熟稔于心,“硬糜子做黄米馍,软糜子做油胡兰、油糕。”
玉米秆上结着玉米棒,总书记伸手捏了捏,查看庄稼是否成熟。
万物土中生。
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淤地坝,修梯田,每增加一寸耕地都十分艰难,也让他更加深知土地的可贵。
2024年8月8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无人机为作物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0年7月,在吉林省梨树县。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这里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总书记不无忧虑。
“我们想了个办法。”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
“这个工作很重要!”总书记语重心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种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也很重:“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
2013年的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习近平总书记,道出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总书记伸手接过照片,仔细察看。
“我1998年去过你们那,当时咱们见过面。”总书记对袁隆平说,“我那时在福建当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十分关心种业问题。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察看水稻长势,同袁隆平亲切交谈。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
一年后,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此时,袁隆平已经去世。
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关键在人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葡萄园里,农业技术员正在现场指导村民。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葡萄园:“你从哪里来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绑蔓、定梢有什么讲究?”
2024年5月9日,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珠洋村,科技特派员(中)在指导茶农使用机器科学化采收茶叶。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如今,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田野一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东北,祖国的大粮仓,见证中国农业的发展。
2018年9月,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飞抵东北,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走进大田,察看秋收。
龙江大地,金风送爽,稻浪滚滚。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10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正在实施联合作业。
2024年10月13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万亩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 荔枝“大年”:甜蜜背后的酿蜜人
- 高埗开展 2025 年红火蚁春季防控技术培训活动
- 食博会·预博会·农博会:走进农业农村部帮扶展区,品尝“共富味道”
- 重磅!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国内大型农批市场采购专场将启,撬动亿元市场
- 南方地区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速来!14位厨神携绝技亮相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
- 市农科中心获第四轮省现代农业花卉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称号
- 投票开启!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短视频大赛网络评选来袭
- 中国援津巴布韦:菌草技术开启合作新篇
- 民政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加强地邮协作 共促乡村振兴
-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豫洛启幕
- 农业农村部出台五大举措力促天然橡胶产业发展
- “鲅鱼腾浪 山海共舞”:青岛2025第二十一届沙子口鲅鱼节盛大启幕
- 共享电商红利:“包邮区”服务升级西进态势观察
- 聚焦营养与品牌双引擎,专家共探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