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熟知的“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凭借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文化意义流传至今。然而,东莞人却对另一款“三宝”情有独钟。陈皮、咸榄、禾秆草合为一体,被称作“三宝扎”,一直以来是岭南地区独有的民间润喉食方。“东莞三宝”承载着地方的美食记忆,更是时间给予的朴实馈赠,至今仍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久不衰。
民间古方,“三珍”化“三宝”
“用柑皮包裹咸橄榄,再用禾秆草捆扎起来,放入粗盐罐中腌制一年后才能食用。存放的时间越久越好,用来煲汤、煲粥都非常美味。”提及“三宝”,东莞寮步上底村的娟姨滔滔不绝。她和家人经营着一家农副食品店,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好几代。这家看似普通的门面,里面却别有洞天。货架上摆满了瓶瓶罐罐,老陈皮川贝柠檬膏、咸柠檬竹蜂等各类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而“东莞三宝”在粗盐的包围下,静静地等待着时间的雕琢,实现华丽蜕变。
“东莞三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由于广东地处南方,气候湿热,人们容易患上各种咽喉疾病。而“三宝”恰好能够缓解这些疾病的症状,无论是用来泡水、煲汤还是煮粥,对治疗喉咙痒、咳嗽都有一定的效果。
第一宝是陈皮。陈皮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经过三年的陈化,陈皮中的挥发油类物质会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也会相应降低,而黄酮类和多糖类物质会增多,药效更为显著。
第二宝是咸橄榄。咸榄是用广东特产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加工而成。腌制后,其苦味会变淡,保健功能则更加突出,主要有清咽润喉、解酒排毒、降低血糖等功效。
第三宝是禾秆草。《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糯稻秆可治消渴饮水、喉痹肿痛、下血成痔、汤火伤”。
经过四季的冷暖交替,在盐的调和下,这三味珍品的药效充分融合,产生了“1 + 1 + 1>3”的效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咸橄榄清咽止渴、开胃降气,禾秆草清热化湿,三者相得益彰,用途广泛。
工艺和时间的巧妙融合
十一月柑橘成熟的时候,小店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只见娟姨熟练地将咸橄榄填入柑皮中,再用禾秆草包扎起来,十几秒一个精致小巧的“东莞三宝”就制作完成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工艺。
“三宝”的原料柑皮、橄榄、禾秆草,并非在同一时节收成,需要分别筹备备用。新鲜的柑皮要分割成三至四瓣,晾晒一到两个小时,这样既便于制作,又利于储存,使用三年以上的陈皮效果更佳。咸橄榄更是要提前一年以上准备。“橄榄成熟采摘回来后,先用热水烫煮去除胶质,再用盐腌制,腌完之后继续晾晒。”娟姨说,这样反复晾晒两个月,然后再用盐腌上一年,咸橄榄会更入味,功效也更好。而禾秆草也有讲究,需选用糯米禾秆草,它具有补气顺气的作用,而且更加柔韧,容易捆扎。
制作好的“东莞三宝”不能马上用盐腌制,还需要经过太阳晾晒,以去除水分,防止发霉。最后将其置于罐中,层层加盐,密封后放在通风阴凉处储存,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完成。
时间带来了奇妙的变化。陈皮的醇香、橄榄的咸香和禾秆草的清香相互交融,让“东莞三宝”的口感和香气更具层次感。它不仅可以用于烹饪,还能直接冲水饮用,味道咸甜回甘。据了解,娟姨家每年制作的“东莞三宝”超过4000斤,深受街坊们的喜爱。
对于他们来说,传承就是在四季的轮回中,始终坚持手工制作,让“东莞三宝”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每一次的品尝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