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持续走低,低温阴雨天气很容易让养殖的鱼虾类出现冻死、冻伤的情况,尤其是鲮鱼、罗非鱼、对虾、罗氏沼虾等主要养殖品种以及越冬亲鱼。同时,冬春季节水霉病、小瓜虫病的发生风险系数较高,低温期病毒性鱼病也容易发作。市疫控中心提醒广大水产养殖生产者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寒潮过后水生动物疫病暴发流行,降低灾害损失,并提供了以下水产养殖防寒防病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关注天气情况
养殖户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状况,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尽早做好应对低温、阴雨、大风等不利天气的准备工作。
二、寒潮来临前应对措施
(一)及时对越冬保温设施进行维修维护。要保证保温棚没有破损,能够防止渗雨渗水,预设热水管和空气加温装置的,要确保这些设施正常运转。
(二)对于没有搭建保温棚的越冬池,可以在越冬前加强池塘肥水,并适当增加池塘水深。需要注意的是,进水时要缓慢少量,不要一次性大量进水,以免水生动物产生应激反应,还可以在池塘北面搭建挡风设施等方式来进行保温。
(三)根据水温情况,适时投喂添加了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的人工配合饲料,增强水生动物的体质。
(四)尽量减少对养殖对象的人为刺激和干扰。如果需要过塘,操作要精细,避免造成损伤,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如果要起捕上市,最好进行一次性清塘。
(五)加强对病害和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改善水体环境,防止水质恶化。一旦出现暴发性流行病害,要尽快联系市疫控中心,并做好相应的防控和隔离措施。
三、寒潮期间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保温设施的巡查。确保保温棚没有破损、不渗雨、不渗水,挡风设施正常发挥作用。
(二)加强水质管理。每天早晚进行巡塘,监测水温、水质。水质调节主要采用生物制剂调节方式,换水调节方式为辅,防止水体缺氧和水质变差。
(三)加强养殖管理。水温回升时,不要急于投喂饲料,避免鱼群因上浮摄食而导致冻伤患病。待水温回升稳定后,适当换水,并做好水体消毒与水质调控。水体消毒最好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根据水质情况还可适当使用水质改良剂,同时投喂添加了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的人工配合饲料。
(四)加强日常管理。当气温低于水温且没有阳光时,露天鱼池尽量不要开动增氧机,以减少池水上下对流,减慢池塘底部水温下降速度,达到防寒目的。
(五)加强病害防治。病害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处置,确保安全。已经出现冻伤死鱼的池塘,应立即将死鱼捞走,防止腐烂污染水体。此时鱼的体质较差,要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
四、做好主要病害的预防措施
在低温阴雨季节,气温逐渐回升期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这两种病害对鱼类危害极大,因此要在寒潮期加强养殖越冬管理,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及时掌握疫病动态,防止发生暴发性流行病。
(一)水霉病
流行及危害: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宽,5 – 26℃都能生长繁殖。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宜温度是13 – 18℃,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鱼体受伤后很容易被感染。
预防与处置:
1. 避免鱼体受伤,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2. 用食盐水浸泡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用美婷(水产用)泼洒水体,用量参考使用说明,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孔雀石绿。
(二)小瓜虫病
流行及危害:淡水鱼类都可能感染小瓜虫,对幼鱼的危害尤为严重,水温在15 – 25℃时容易流行。
预防与处置:
1.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小瓜虫包囊。
2.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等,有条件的可以把水温提高到20℃以上。
3. 青蒿末适量拌饵投喂。
来源:市疫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