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两岸,潮涌浪阔;南粤大地,气象日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重强调,要优化土地管理,构建与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和人口的第一大省,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其在耕地保护方面的思维与实施路径也极具样本价值。近日,记者深入东莞、广州、珠海三地进行实地采访,探寻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是如何破解耕地保护难题的。
近年来,广东开创性地大规模开展垦造水田工作,累计完成45万亩的垦造任务。同时,稳妥有序地推进耕地恢复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了耕地净增加,成功守住了“南方自己的责任田”。然而,广东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耕地不断受到挤压,耕地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集中连片保护和规模耕作,也给重大项目落地和土地成片开发带来了诸多困难。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耕地集中整治,推进耕地连片保护和质量提升,是全省未来一段时期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
2024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并实施了《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 – 2035年)》,划定了省、市、县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164个。该规划跳出了单个项目的局限,从更大的空间角度出发,建设“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积极探索耕地恢复、多田套合、小田并大田等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的实施路径,致力于解决耕地碎片化、农业生产空间错配等问题。
“制造业之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有机融合
“欢迎来到洪梅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稻田的最高处。俯瞰整个千亩稻田,那‘丰’景如画。”在微信视频里,创作了100多个稻田相关作品的“东莞新一代农民许哥”拥有一大批粉丝。许哥本名黄振许,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东莞市洪梅镇洪屋涡村,如今他有着双重身份:农忙时参与农田耕作,农闲时在村委会担任宣传推广员。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洪梅分局局长黎俊宁介绍说:“洪梅镇零散耕地图斑众多,1500亩永久基本农田被分成了169个图斑,其中小于5亩的耕地图斑就达120多个。”近年来,洪梅镇紧紧抓住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契机,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的思路,对全镇范围内适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统筹谋划土地综合整治“一张图”,精准划定了10290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
洪梅金色水乡稻田公园规划面积约3118亩,目前已经通过复耕、垦造水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手段,完成了一期1040亩耕地的集中连片整治。洪梅镇采取镇、村联动的方式,统一租赁农户土地,交由镇属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种植。镇属公司通过引进种植大户、组织村民组建合作社等方式种植水稻。
黄振许用洪梅镇特有的枣红糯水稻稻秆煮水,热情地请大家品尝。他表示:“已经被列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枣红糯不仅口感清甜,还有消暑祛湿的功效。希望枣红糯能够走入市场,让更多人关注我们守护耕地、传承耕种文化的故事。”此时,在黄振许的身后,一列轻轨从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千亩稻田之间呼啸而过。
黎俊宁指着稻田公园规划图介绍说:“我们将继续整治周边的零散耕地,在不突破规划管控底线,做好耕地恢复、生态保护、高标准种植的前提下,适度布局休闲、文旅、科普、研学等功能,创新‘稻田﹢文化﹢商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共生农业公园。”
和洪梅稻田公园一样,身处“制造业之都”的东莞人,在保护耕地的过程中离不开产业发展思维。位于中心城区的东莞城央农业公园,涉及东城街道温塘、周屋两个社区,拟规划建设3000亩连片优质耕地。早已整治好的周屋社区近700亩稻田,在村民周庆强等十几人团队的精心管护下,迎来了丰收。周庆强笑着说:“社区稻米的收成主要是作为福利分给居民,我们管田人由社区发工资,到年龄了还能领取退休金。”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东城分局局长谭锐表示:“这片难得的城中稻田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城将继续采取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提升等方式,提升传统农业的三产附加值,建设一个复合化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
为了破解耕地零散问题、优化耕地布局,东莞市编制实施了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出台了耕地集聚区建设方案,划定了25.8万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
东莞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陈健勋介绍说:“东莞不是单一地恢复耕地,而是将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和整治耕地的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等,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环境整治、配套提升,打造一批300亩、500亩、1000亩级别良田公园,为群众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集聚、都市休闲、生态宜人的‘打卡点’。”
超大城市:借力农业文化遗产管护“万亩方”
素有“北五常,南丝苗”之说。2023年,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入选第7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在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里,记者见到了被誉为“米中碧玉”的增城丝苗米,其米粒细长、油质丰富、晶莹透明……展览馆的背后,便是被称为“中国丝苗米发源地”朱村的“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
近年来,增城区立足丝苗米原产地优势和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持续挖掘耕地整理潜力,积极开展耕地恢复工作,逐年开垦新增耕地,形成了一片又一片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分局副局长谭朱安介绍说:“2021年年底时,这片耕地已经有8000多亩,我们逐渐将周边零散的复垦耕地纳入其中,如今规模已达1.1万亩左右。”
耕地实现集中连片后,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不少新开垦的“生地”逐渐转变为“熟地”,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2021年,这片集中整治示范区由区属企业农投集团进行规模化流转土地,并开展高标准农田等工程建设。随后,又委托北大荒农服集团等农业种植大户,以托管的方式开展专业化种植。种植户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补贴、种粮补贴,农户则能获得租金和永久基本农田补贴,参与农作还能获得工资等收入。
谭朱安表示:“国企流转、北大荒种植,增城探索的是可推广复制的中国超大城市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将示范带动粤港澳大湾区耕地保护和现代农业发展。”
广州朱村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毛新华介绍说:“每到丰收季节,在金灿灿的田间,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全速前进。稻田公园里,米食文化展、丝苗米厨艺争霸赛、稻田骑行等活动轮番上演,热闹非凡!”每到节假日,增城稻田就成了热门文旅目的地。2023年,朱村丝苗米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53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2526万元。
随着稻田文旅的升温,让更多人参与管田成为可能。增城区搭建了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田长和护田员、监管员、执法员的“4﹢3”责任体系,同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的耕地保护力量,建立“田长﹢党员”“田长﹢检察长”“田长﹢志愿者”等制度机制,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志愿者参与“万人巡田”,开发“巡田众采”小程序,让公众扫码就能反馈问题线索,推动耕地由“一家管”变为“大家管”。
如今,增城区以省、市、区三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为抓手,共划定朱村街、石滩镇、小楼镇等地16个耕地集中整治区,面积共计约14万亩,包含3个“万亩方”、10个“千亩方”以及若干个“百亩方”,统筹推动恢复耕地、零散细碎耕地集中整治、优化耕地空间布局等协同治理。
谭朱安说:“我们把规划做好、平台搭建好、企业和公众引导好,就能形成良性的耕地管护。”
从1.0版到3.0版:留住乡愁、振兴乡村
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前进社区的一片“万亩方”,主要由约7200亩的新增恢复耕地组成,并与周边的现状耕地、1600余亩垦造水田集中连片,是该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少有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项目整体完成后,预计可新增耕地约8000亩。
平沙镇党委委员李松江说:“这里原是园地、鱼塘、零散耕地混杂区,现在变成连片耕地着实不易。这片地面积大、地面较平整、工业入驻率不高,加上当时现状农作物种植效益不高、群众的耕地恢复意愿较强,我们就选定这一地块作为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区。但是,因为平沙位于出海口,农业耕种缺少淡水,加上地力不肥,种植成本很高。”
为了巩固和扩大耕地恢复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用水短缺的问题,平沙镇启动了淡水引进工程,工程总投资近7000万元,完成管道敷设约27公里。随着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板结问题的缓解,这片盐碱地的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平沙镇引入了专业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计划建设总规模约1.6万亩,包含生态水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精品莲藕基地、高端水果基地4个片区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如今,总面积为6347亩的高标准生态水稻种植基地已部分完成。
李松江表示:“我们在坚持以粮为本的同时践行大食物观,综合考虑本地市场需求、消费特点等因素,规模化种植水稻、蔬菜、莲藕等,为大湾区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今年2月,为期6天的第三届平沙“花田喜事”活动累计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和游客前来赏花露营、摘菜采果、看非遗演出。平沙镇利用农闲休耕期,种植观赏价值和绿肥作用兼具的格桑花,营造16万平方米的超大格桑花海,活动后又将这些花植作为绿肥推倒、打碎、还田,提升耕地地力。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金湾分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高富仓说:“要给种植大户一个出路,就不能只是完成耕地恢复的单一目标,要想法子将第一产业和现有的旅游、文化产业串联起来。如果说大规模连片耕地恢复项目是1.0版本,‘万亩方’农用地整理项目是2.0版本。那么,从单一的农用地整理转向农文旅结合、努力打造‘万亩方’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就是3.0版本。”
李松江算了一笔账:“单靠一产实现经济效益很难,协调用地、相关产业配套,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才能既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又振兴乡村。2022年 – 2023年,生态水稻基地每年聘用当地农民100多名,带动农户共计242户,平均每户增收约2000元,精品莲藕基地通过莲藕种植、管护、挖藕等招聘临时工人约50人,再加上优质蔬菜基地、蓝莓基地,‘万亩方’产业园通过招聘固定员工、临时用工,可以带动300人就业,农文旅结合还能激活周边采摘、饮食、购物、住宿等多业态发展,促进居民增收致富。”
为了优化耕地布局,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珠海市组织编制了耕地恢复行动计划、耕地集聚区规划,谋划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和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侯莹奕表示:“我们有效‘缝合’零散耕地和周边农用地,形成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的优质耕地,在实现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布局优化、价值提高、管理高效的同时,可以保留城镇开敞空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此外,以农用地整理为路径,还能将耕地提质改造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 – 2035年)》描绘了一幅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美好蓝图。广东厅有关负责人说:“广东厅将以全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实施为牵引,大力推动12个省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21个市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131个县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落地建设。像东莞、广州、珠海这样优质、集中、连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良田,将会继续在广东这片热土上不断涌现。”
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