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东莞兴农人何洪桂:回乡养锦鲤,让美好“游”进万家

行业动态

东莞兴农人何洪桂:回乡养锦鲤,让美好“游”进万家

阅读数:7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曾经这里是一片废弃的鱼塘,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锦鲤繁殖养育基地。”12月14日下午,在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的锦鲤养殖场,何洪桂在讲述东莞锦鲤养殖的过往与现状时,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力量与自豪。

  2014年,在外打拼创业的何洪桂回到老家,在大汾社区那片荒废的鱼塘里开启了事业征程,他将目标锁定在锦鲤,创办了专业繁育基地。经过十年的积累沉淀,他培育的锦鲤游进了数万个酒店和家庭,把小小的锦鲤做成了一门大生意,成为大汾社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合伙人”。

  回乡创业养殖锦鲤

  步入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的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5个宽敞的养殖大棚,每个大棚里建有数十个鱼池,锦鲤在鱼池的水中欢快嬉戏,展现出多彩斑斓的风姿。

  在室内鱼池,每个鱼池的水质都十分清澈,并且配备了加氧、净水装置。鱼池都编上了号码,方便工人跟踪每条鱼的生长情况,体形个头相近的锦鲤被放在同一池,大的锦鲤身长约一米,小的也有60多厘米。

  小小的锦鲤,承载着何洪桂远大的创业梦想。“我在外面闯荡了10多年,才进入锦鲤行业,入行相对较晚。”作为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何洪桂谦虚地表示:“我属于跨界进入锦鲤行业,所以会比别人更加用心、更加专注。”

  锦鲤,色彩绚烂,身姿优雅,在业内被誉为“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观赏鱼之王”。除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锦鲤还承载着祈福的寓意,不少人都将其视作吉祥物,因此备受大众追捧。

  何洪桂出生于万江大汾社区,自幼受到祖辈的影响,对养鱼有着浓厚的兴趣。“乡亲们会用篓子装着刚孵出的鱼苗,在船上不停地摇晃,这样鱼儿才能存活,这叫做摇篓。”渔场是何洪桂童年玩耍的地方,祖辈养鱼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大学毕业后,何洪桂投身旅游行业。在带团到世界各地游玩的过程中,他发现锦鲤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酒店大堂,还是高端小区,都能看到五彩缤纷的锦鲤活跃其中,于是便萌生了在国内发展锦鲤养殖产业的想法。

  锦鲤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兴盛起来,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这是锦鲤文化圈内人都知晓的事实。为了让锦鲤更快地“回家”,何洪桂多次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引入各类设备,逐步为创办养殖场做准备。

  2008年,何洪桂创办了锦鲤养殖企业,从日本引进优质的种鱼,再经过层层选优、培育、杂交、挑选等多个环节,一批种鱼要获得收益需要等待6年时间。“这是一项很‘磨人’的事业”。他全身心投入到养殖场的工作中,一点点积累,一池池养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2014年,在大汾社区的帮助下,何洪桂将那片荒废了10多年的鱼塘改造成了锦鲤繁育基地,实现了他返乡创业的梦想。

  带领上百名乡亲致富

  锦鲤虽然好看,但养殖难度较大。它们不仅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还容易患病。

  创业初期,何洪桂从日本购买的第一批种鱼,由于缺乏锦鲤养殖经验,养殖设备也不够完善,一时疏于管理,导致两池大鱼发生细菌交叉感染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为此,他多次前往日本渔场学习培育经验。由于日本渔场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不会外传养殖经验,于是他通过分批次在不同渔场购买种鱼,学习养殖、孵化等技术,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如今,何洪桂坚持人工投喂锦鲤,“根据锦鲤的年龄、体型每天定时投喂,还要监测鱼池的温度、湿度等指标,检查锦鲤的生长、食欲等情况,以便让鱼儿生长得更好。”此外,他还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自主研发出了专门的锦鲤饲料。“既要保证蛋白质的含量,让鱼保持健壮的身材;又要让鱼吃得好,预防疾病。”何洪桂坦言:“我们花费了很多心思,如今已经开发出10多款锦鲤饲料,不仅满足了繁育的需求,也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在锦鲤繁育基地,何洪桂站在2米深的水塘中央,身穿胶皮裤,两手抓起一条重约40斤的锦鲤。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何洪桂常常穿着这身行头,将脚踩在柔软又坚实的鱼塘中抓鱼,感受着渔家儿女收获的快乐。这些锦鲤大多是红白色的,也有纯金色或白色的,它们身体庞大但游动姿态从容灵活,在阳光的照耀下,鳞片闪闪发光,颜色十分亮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观赏文化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锦鲤一直寓意着吉祥、和谐、富贵、幸运、成功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饲养观赏型锦鲤已成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尚潮流。在东莞,锦鲤被纳入东莞特色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成为“三棵树(香蕉、莞香、荔枝)、两条鱼(笋壳鱼、锦鲤)”的代表。

  “在繁育基地,时常会有学生过来搭建化验台,观察、详细记录下鱼类卵细胞的成熟过程……”何洪桂表示,如今,锦鲤也成为东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发展产业,通过市级、街道、高等院校等多方联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技术研究,提高了锦鲤繁殖的数量和质量,为养殖业插上了“科技翅膀”。近几年,他每年繁育锦鲤苗5000万尾,销售量达50万尾,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多年的实践让何洪桂从创业者转变为“致富带头人”。从2020年起,他采取“公司 + 农户”的养殖锦鲤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完善水产养殖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搭建温室养殖场,开拓长三角、大西北一带市场,带动周边上百名农户依靠锦鲤产业增收致富。

  来源:东莞+

东莞菜篮子  我市召开2024年一季度动物疫病预警分析及流调与预警分析专家团队会议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