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中堂百香岛广东富舟农业养殖基地,李仲希在稻田里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迎来关注。这些龙虾“个大、肉多、有点点咸,入口爽脆”,不仅丰富了东莞人的餐桌,更成为“稻虾共生”模式的一张闪亮名片,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李仲希是莞城人,上世纪90年代从农校毕业后,开启了丰富的农业创业之旅。他辗转河南、广西等地开展农业种植,回到东莞后还种过荔枝、酿过酒,但都未取得显著成果。如今,他在中堂镇创办农业科技公司,承包了1000多亩稻田,开启“稻虾共生”模式,没想到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回乡创业种植千亩稻田
“做农业,搞种植,周期长,回报慢。”作为广东富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仲希骨子里热爱农业。“从农校毕业后,我在河南种过小麦,在广西种过水稻。后来回到东莞,种过荔枝,还以荔枝为原料酿过酒。”李仲希回忆道,“我喜欢农业,也愿意为农业付出辛勤的汗水。”
不过,以往围绕农业创业,他更多是出于个人爱好,而现在则紧盯市场需求,这也成为他养殖澳洲淡水龙虾的初衷。“市场有需求,经济价值高。既能满足自己从事农业的喜好,也能实现赚钱致富的心愿。”李仲希这样说道。
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别名红螯虾,属于名贵淡水经济虾种,身披蓝盔甲。“个头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适应性强、出肉率高、经济效益显著。”在李仲希看来,“澳洲淡水龙虾优点众多,消费市场广阔,是值得投入的优质产业。”
2019年初,李仲希回到东莞,在中堂镇创办农业科技公司,并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今年年初,在东莞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镇农林水务局、农技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下,他在300亩水稻田里开始养殖澳洲淡水龙虾。
李仲希团队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专注于澳洲淡水龙虾的繁殖、养殖、销售及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模式,还开发了龙虾专用饲料的配方和技术。“现在这里成了东莞规模最大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还评上了东莞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李仲希自豪地表示。
经过一年的探索,李仲希养殖的第一批澳洲淡水龙虾大获成功,单只虾的重量可达1.5两,按照捕大留小的方式陆续上市,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当前主要供应珠三角的酒店、餐厅。
李仲希告诉记者:“今年第一造稻谷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澳洲淡水龙虾亩产达到100多斤。按照目前价格,每亩增值5000元以上,300多亩稻虾示范基地,增加产值至少150万元。”
开创稻虾生态养殖模式
走进中堂镇四乡生态西路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一块块稻田和工业化养殖大棚映入眼帘。养殖人员们正专注地忙碌着,在稻田边、大棚内进行测温检袋、适应水温、加氧处理等工作;育苗车间里,养殖人员正耐心细致地给母虾喂食。
“稻虾共生”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李仲希站在稻田边,用一根竹竿捞起一只龙虾。他们在稻田中间挖出三五米宽、一两米深的沟,形成稻虾连作池,周围环沟,让龙虾在周围沟内喂养,中间种植水稻,营造出“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李仲希认为,在当前农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需要差异化发展。“稻虾共生”模式既需要技术支撑,又拓展了产业链条,深受养殖户青睐。一方面,稻秧为龙虾提供了躲避空间,拓宽了它们的活动范围,减少了相互残杀的情况。而龙虾的代谢物又能成为水稻的肥料,增加了有机肥的供给。另一方面,龙虾可食用田间的杂草、虫卵、螺等有害生物,降低了饵料系数,同时减少了虫害,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促进了稻秧生长。
“稻虾共生模式的核心,就是水稻种植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东莞市疫控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希国介绍,这是一种环沟跑道养殖模式,能让死水变活水。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稻虾共生”模式让稻成了“虾米”,虾成了“生态虾”,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和口感都比较好,深受市场青睐。
目前,李仲希团队的龙虾养殖技术娴熟,涵盖种苗、饲料、动保、智能化设备等“一条龙”产业链。“稻虾共生”项目采取“公司 + 农户”等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让种养户尝到了甜头,吸引了周边100多名农户一起加入养殖队伍。
“稻虾共生”不仅需要新技术,更需要振兴农业的情怀。李仲希坦言:“我从事农业生产20多年,从一名‘新农人’到‘兴农人’,关键是东莞当前致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坚定了我们深耕农业的信心。”
如今,李仲希团队还通过合作种养的方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他们负责提供养殖技术和销售,村民提供养殖场所,解决了村民的销售困境,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李仲希还透露:“我们平时日常工作就是用无人机投喂,技术有保障,管理很规范,稻虾共生养殖经济效益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计划增加至500亩,希望澳洲淡水龙虾走上更多东莞人的餐桌。”
来源: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