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桥头镇的地貌以丘陵为主,这里有山有水,既适合耕种又适合渔业发展,享有“中国荷花名镇”的美誉。
据相关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桥头镇并没有桥。贯穿全镇的是一条名为石马河的天然河流,它将桥头镇一分为二,河东区域的居民被称为“隔海佬”,河西区域的居民则被叫做“桥头水”。当时,两岸居民的往来主要依靠渡船,真可谓是“兄弟分东西,往来靠舟楫”。
在过去,全镇居民全靠舟楫往来,并没有桥,那“桥头”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这得从“桥头老街”说起。据桥头镇老作家莫树材考证,自清朝以来,桥头镇曾有过“五墟一市”,分别是义和墟、庙冈墟、长和墟、新墟、中和墟以及东桥市。建于民国初期的东桥市位于桥头老街一侧,其建筑为骑楼样式,楼上用于居住,楼下则作为买卖场所,这样一来,赶墟的人就不用遭受日晒雨淋之苦。在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两墟一市。后来,义和墟和东桥市连为一体,统称为桥头,据说这就是桥头镇镇名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时期,如今桥头镇境内的李屋村有一个小集市,它是周边四乡八邻村民的集散之地。古时,李屋村和邓屋村合称为“土桥”,由于这个集市位于土桥的东头,所以被称为“桥头”。
在这个荷花名镇里,有一个历史近800年的古村落,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历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这个声名远扬的古村落名叫迳联,它位于东莞市桥头镇婆归岭下,是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几百年来,村里曾涌现出罗中、罗一道、罗龙骧3名进士,是当时闻名一时的“进士村”。
不仅如此,在桥头镇中心的西北面,在柏油马路之间,穿过村间巷道,还有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邓氏古村落”。
这个以邓姓命名的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邓屋村以耕读传家,村内书香氛围浓郁,被誉为“院士名村,一门五杰”。这里相继走出了邓植仪、邓盛仪、邓鸿仪、邓锡铭、邓锡清等众多杰出人物。其中,邓植仪、邓盛仪是莞籍“坪石先生”的杰出代表。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