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数十载匠心编织藤草家具,盼传统手艺薪火相传

行业动态

数十载匠心编织藤草家具,盼传统手艺薪火相传

阅读数:9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一件做工精细的藤木家具,要历经七八十道工序,复杂些的图案至少得用到十多种藤草。”廖祁君随手扯过一条用莞草制作的藤条,熟练地编织起来。在黄江藤草博物馆里,不仅陈列着数千件不同时期的藤制生活用品,还展示着上世纪80年代藤制品工厂里的机器和产品。

  廖祁君是东莞市建益实业有限公司的员工,2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与藤草为伴,先后使用数百种藤草材料编织家具。他编织的藤草家具曾畅销全球各地,其中不少做工精美的藤草制品还被博物馆收藏,所开发的产品代表公司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会多次荣获大奖。

  3月27日,广东省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和异地务工人员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廖祁君被评为全省优秀异地务工人员。

  “手作”曾畅销全球

  藤制品既美观又实用

  据《黄江镇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末,黄江工业开始起步,1961年黄江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办藤厂,就地取材,为当地农民提供生活用品”;“1979年4月,黄江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黄江藤器厂”。上世纪90年代,东莞藤木制造业十分发达,产品远销海内外,仅黄江一个镇,就有十多家藤木家具厂。从湖南来到东莞市黄江镇的廖祁君,也跟着大流到藤厂应聘。

  “因为莞草的原因,东莞首家藤制品厂落户黄江,当时所有的年轻人都乐意进厂学习工作,这个工厂的规模一下子就达到千人以上。”作为廖祁君的师傅,叶林波自从进入藤制品厂工作后,就深深爱上了藤制产品。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廖祁君坦言,藤草编织手艺至少要练习半年才能算“入门”,这期间要吃不少“苦头”。藤草编织冬天冻手,夏天烫手,手指被弄破更是常有的事,很少有人能坚持学习这门手艺。

  “当时一心就想着赶紧学会编织技巧,也顾不了那么多,简单包扎一下就接着工作了。”过了一段时间,廖祁君的手起了一层厚厚的茧,“每过一段时间茧就掉落一次,然后再长出来”。由于勤奋好学,不到半年,廖祁君就熟练掌握了拉花、半拉花等编织手法。

  ▲藤草文化博物馆内的藤编篮子

  如今,廖祁君的工作间里总是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头与藤条等数百种材料。为了选到合适的材料,他每天都要在板凳与材料堆之间频繁穿梭。“坚韧度是我选择材料的依据之一,在编织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如何做到既美观又实用。”他编织的藤草家具曾畅销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做工精美的藤草制品更是被博物馆收藏,所开发的产品代表公司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会多次获奖。

  廖祁君表示,藤家具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因其美观素雅、轻便灵巧、结实耐用而深受国人喜爱。现在,他时常编制一些小饰品送给客户,让客户可以把它们作为摆件放在家中,随时欣赏藤制品的美。

  廖祁君介绍,如今更多的订单来自拥有别墅或者大户型的客户。“藤制品能够和红木等多数高档家具相搭配,让整个家居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因此深受别墅客户青睐。”

  ▲藤草文化博物馆内挂的藤编手工艺品

  到学校进行藤草编织教学

  让学生感受藤草编织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藤制品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减少。“以前的很多藤制品,这些传统工艺不能随便丢弃”,叶林波在自己退休后就致力于藤草博物馆的筹建,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

  记者在藤草博物馆看到,该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藤制生活用品,还将上世纪80年代藤制品工厂里的机器和产品全部展现出来,更全面地展示了跟东莞息息相关的藤草产品的整个过程。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藤制农具:像人力水车、打禾机、犁耙,再到广大80后记忆中的藤制摇椅、藤床、鞋篓、缝纫机等,都能在这里找到。与此同时,东莞藤制品制造企业远销海外的藤制家居也同样全面展出,包括各种藤椅、秋千、沙发、鞋柜等。

  莞草编织技艺是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黄江把社贝藤编技艺项目申报东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以组织青少年藤编技艺培训、组织藤编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藤编文化,保护传统手工艺。

  “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门手艺。”廖祁君表示,从2006年起,他多次到黄江镇中心小学和康湖新乐学校进行藤草编织教学,教小朋友编织一些简单的小鹿、小象、小鸭等玩具手工艺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藤草编织的魅力。

  结合乡村旅游,廖祁君还设计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藤草手工艺品,2021年廖祁君参与“乡村工匠”培育工程,获评第一届“乡村工匠”民间美术(编织外观技术)专业中级工程师职称。

  来源:东莞+

东莞菜篮子  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携手多部门共商“商渔共治”大计 召开工作联席会议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