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东莞绘就“绿美乡村”绿水青山新图景

行业动态

东莞绘就“绿美乡村”绿水青山新图景

阅读数:10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走进东莞道滘镇大岭丫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画卷,滨水景色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条笔直的中心路两侧,农田景观、水岸枫林、碧道公园等场景依次呈现。这里不仅如此,还将观光休闲、特色商业和乐活街区完美融合,形成了以美丽田园为核心、村落格局为框架、艺术文化为底蕴的绿色、美丽且适宜居住的新农村风貌。

这里是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示范村,也是东莞建设绿美乡村的一个生动缩影。过去一年,东莞先后推出绿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清单,进行高位统筹,以党建为引领,吸引全民积极参与。

截至今年6月,东莞已经组织发动超过16.4万人次参与植树活动,全市涉农村(社区)种植树木超过17.72万株,共建“桑梓林”“侨心林”“青年林”“巾帼林”等主题林127个,市镇村三级总共投入资金约10266万元用于乡村绿化。

新芽破土而出,绿树逐渐成荫,东莞持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绿美乡村。从“细节美”拓展到“全域美”,从“家家美”延伸到“村村美”,努力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东莞探索出了一条人地和谐的绿美乡村发展路径。

规划先行

打造莞邑花园式绿美乡村

过去一年,东莞先后颁布了《东莞市绿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东莞市2024年“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对乡村绿化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

绿美乡村究竟该如何建设?东莞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分类指导,出台了绿美乡村建设标准清单,其中包括适用于全市村庄的《标配版》和适用于省典型村提标建设的《高配版》,以此指导各村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动见缝插绿,打造绿色与美丽相结合的村庄。

从“一域美”迈向“处处美”,从“一时美”转变为“持续美”。《标配版》清单引导东莞普通村庄打造六个绿美空间,即一个绿美村口、一处公共休闲绿地、一个绿美办公单位、一批绿美商铺、一批绿美巷道和一个绿美河塘。东莞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村庄绿化示意图,在村庄居住区以及周边、“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五边”(路边、水边、村边、山边、景区边)区域、农田周边、闲置地块等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见缝插绿。

从“一处美”扩展到“处处美”,让“环境美”升级为“内涵美”。《高配版》清单充分展现了东莞市省典型村的示范作用,指导省典型村和有条件的村庄打造五个绿美片区,即一片绿美居住片区、一条绿美农村路、一片绿美田园、一个绿美校园和一个绿美园区。通过乔灌结合、高低搭配,种植绿色植物和花卉,支持典型村打造立体化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建设绿树成荫、绿量丰富、色彩鲜明、层次多样、景观亮丽、文化内涵丰富的莞邑花园式绿美乡村。

规划先行,党建引领。《东莞市党建引领绿美乡村推动乡村绿化专项工作方案》的出台,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绿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东莞局系统党组织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7场,参加的党员干部有285人次,发动群众参与243人次,种植树木共计752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植绿爱绿的党员干部。

因地制宜

构筑人地协调绿色风景

“绿美村庄,先要绿才能美。”大岭丫村党委副书记刘日明表示,“但是绿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地种树和建草坪,而是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节点,选好绿化的种类。”

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范村,大岭丫村以“实”为笔,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刘日明手中有一张种树节点规划图,图上清晰标注了大岭丫村树木种植的具体位置、实际面积、树的种类以及种植的具体时间等信息。

大岭丫村属于典型的水乡村庄,河道纵横交错,统筹地块相对零散,导致用地紧张,难以打造连片的林区。综合多方意见,大岭丫村选择了适合东莞水乡种植的秋枫树、紫薇、紫荆以及黄花风铃木等树木。

因地制宜,绿美村庄焕然一新。乘坐地铁2号线到达厚街镇陈屋站,就可以来到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绿美古树乡村”——陈屋。这里现有在册古树名木1株,后备古树17株,还有一批乡村景观小品和11个“四小园”,这里是东莞打造绿美乡村名片的又一标志性地点。

晴朗的白天,社区内绿荫送爽,鸟语悦耳;夜幕降临,鱼塘喷泉水花四溅,装饰灯光五彩斑斓。在古树树荫下,年轻人结伴健身,老人们在亭内纳凉,构筑了一道人地和谐的生态风景。今年6月,陈屋社区受到东莞市农业农村局表彰,荣获“东莞市最美荔枝古树群”称号。

见缝插绿、绿美结合、人地协调,东莞的绿量稳步增加。过去一年,东莞全市完成林分优化面积20161.84亩、新造林抚育27687.66亩、森林抚育23026.77亩,种植红锥、莞香、火力楠、格木等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苗木约146.7万株。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项目9个,建设面积总计1.7万亩,涉林涉绿投资1.39亿元,目前已建成松山湖科学公园、大朗镇凤山郊野公园、南城水濂山碧玉湖公园、长安镇碧荷园4个示范点,5个在建示范点平均建设进度约80%。全市建设碧道51公里,新增森林步道8.5公里,新增绿道26.84公里。

新型业态

变生态资源为发展优势

“绿色财富”也是“绿色引擎”,东莞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协调全社会参与,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咖啡馆、采摘园、村史馆、文化长廊等各类休闲文旅场所映入眼帘。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水濂社区引进休闲旅游项目和都市型生态农业,开拓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盘活集体闲置土地,社区经济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点。

目前,水濂社区建成了两条美丽乡村特色游径,一条是展现山水农田生态风采的寻山赏水游径,另一条则是利用客家文化、红色景点等资源,展示民俗风采和人文历史的游径。随着环境的改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人流量显著增加,水濂社区居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滋润。

在清溪镇铁场村,绿美乡村建设完成后,村民们回乡开办了第一家名为“泉鸣山居”的民宿。这里背靠山林、设有屋顶泳池,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作为东莞唯一没有工厂的行政村,铁场村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积极招引“耕山小寨”“云溪·桃花源”“大湾区时代玫瑰谷”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落地,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入选了清溪“百千万工程”的6个典型村之一。

东莞市将乡村绿化美化与“绿美小园”、美丽田园、美丽庭院、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紧密结合。过去一年,东莞新建“绿美小园”959个,美丽田园项目申报面积达7000余亩,美丽庭院5560个,企石、道滘、清溪、寮步等镇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以“绿”为笔,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东莞通过规划先行,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将绿美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建设绿美乡村的和谐之路。

来源:南方日报

东莞菜篮子  我市在省海洋综合执法技能竞赛中载誉而归
标签: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