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航天新品种选育及航天育种良种展示”的项目中期交流会,在市农科中心圆满举行。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涛教授、副主任陈淳高级农艺师,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陈长明教授等一行,与我市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胡事君及市农业农村局系统相关人员,展开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会议期间,市农科中心透露了航天新品种选育项目的最新进展。目前,该项目已对神舟十六号飞船搭载的枣红糯、冬瓜、甜瓜等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种植,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田间生物学性状和果实性状的数据调查、基因检测、代谢组分析以及自交选育等。经过努力,已获得一批航天材料后代。此外,航空水稻方面,已有16个稻麦新品系、新组合完成或正在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在航天环境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新方法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表论文1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可以看出,我市航天育种项目推进顺利,正积极朝着选育适合东莞种植的航天新品种目标迈进。
郭涛教授在会上介绍,航天育种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特异新种质和新材料创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过,种子经历“太空旅行”后,距离成为真正的航天选育良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家能够持之以恒,努力推出一批新品种,让这些品种走进市场、端上餐桌、融入日常生活,以科技的力量赋能农业发展。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据悉,为了将东莞打造成大湾区航天育种种业中心,塑造东莞都市现代农业航天品牌,市农科中心早在2023年6月就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合作,共建植物航天育种联合创新中心。双方共同开展了“香型优质高抗航天丝苗米水稻新品种的引种试验与示范”和“东莞特色作物‘神舟十六号’航天搭载试验及水稻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开启了我市航天育种的新篇章。进入2024年,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签订了“植物航天生物育种联合创新中心——新品种选育及航天育种良种展示”项目合作协议。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该项目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接下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全力推进项目实施。重点做好航天返回材料的调查、鉴定和筛选工作,并积极筹备下半年的航天育种展示会,力争在航天育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来源:市农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