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和玉米,它们可不只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些庄稼实际上浑身都是宝,就连稻秆、秸秆都有着独特的用处。那么,怎样处理才能让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呢?南城的这个农业园给出了答案。
初夏时节,在水濂社区的一方田农业园里,田间地头一片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青绿景象。
玉米、水稻、番薯等各种作物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工作人员在田地里辛勤地忙碌着,不时将手中浅黄色的“肥料”洒向田间。
工作人员告诉小编,这种“肥料”并非传统的“化肥”,而是“生物肥”。
什么是“生物肥”呢?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其实是南城街道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取得的一项新成果。
今年,为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高市民对农业固废处理的认知,南城将一方田农业园列为街道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试点,积极探索构建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在南城农林水务局的指导下,一方田农业园投入近10万元,引进了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设备,充分利用园内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自行生产生物有机肥。
一方田农业园负责人表示,农业园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番薯、土豆等作物,总面积超过140亩,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成分供给。
过去,农业园通过外购的方式来满足这一需求,这使得农业园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如今,把作物收成后剩余的稻秆、秸秆收集起来,制作成“生物肥”,这种做法不仅更加环保,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过对生物质废弃物的初处理、堆肥发酵、陈化处理和再加工等一系列环节,稻秆、秸秆成功“变废为宝”。秸秆还田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具有增肥增产的作用。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的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
目前,农业园的“生物肥”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原本存在的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南城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城将持续推进涉农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大力推广涉农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积极探索“有亮点、可复制、能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都市型观光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提供成功样本,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水平落地实施。
来源:南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