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绿意葱茏。
2024年4月22日,迎来了第55个世界地球日。土地,作为地球大家庭的关键成员,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更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希望。而春耕,则是勤劳的农家人用双手和汗水,向这片土地奏响的绿色赞歌。
“一月唔忧料,二月料风流,三月犁耙交到我手,四月莳田莳得几亩”,这句关于东莞农耕生活的谚语,精准地概括了当地的农事节奏。如今展开“莞邑春耕图”,在纵横交错的阡陌之间,希望的田野处处春意盎然,万物都在次第焕发出“耕”新的活力。
东城周屋深知“春时贵如金”的道理。这里拥有市区面积最大的连片水稻种植标准化农田。一到春天,农民们纷纷挽起裤管,踏入那690亩稻田,将培育好的秧苗细心地插入泥土之中。
从高处俯瞰企石镇上洞村、南坑村和江边村,三块总面积达500亩的连片农田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绿色的秧苗将农田装点成长条块状,插秧机沾满泥土,与村民们一同追赶春光、抢抓农时。
在水乡洪梅,金色水乡稻田里春光灿烂,村民们把莉香占、广丰香八号等优质品种栽种到田地里;在望牛墩镇官桥涌早造水稻种植基地,农人驾驶着插秧机,将一盘盘秧苗有序地输送到田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漫步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秧苗如同从“工厂”里“出厂”一般,打浆机在田间有序作业。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里计划种植早稻面积约355亩,预计亩产500斤,并且打算在4月中下旬完成全部春播农作物的插秧工作,以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开门稳”。
春耕,不仅仅是播种农作物,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处岭南的东莞,具备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除了水稻这一主要粮食作物之外,瓜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也丰富多样,为百姓的餐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今年,全市春播作物总面积预计约11.86万亩。为了打造更多美好的丰收景象,近年来,东莞坚守13.68万亩耕地保护底线,认真落实“田长制”,深入推进耕地集聚区建设和耕地恢复工作,去年一共恢复耕地1.2万亩。
在与土地相伴的岁月里,春耕也有了更多新颖的开展方式。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人机“共舞”。走进麻涌镇美丽田园耕地,一架无人飞播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控下,按照预设的路线进行精准播种。这种农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持续提升,使农耕地充满了“科技范儿”。
农机助力,种地更高效。去年,“双季稻+”轮作试点在东城、中堂等16个镇街全面铺开,有效提高了农户种粮和发展冬种生产的积极性,还示范带动了周边镇街发展冬种粮食、蔬菜、绿肥种植。
田园里的活动变得越来越有趣。在中堂镇凤冲水稻科研站,站长陈志坚手持秧苗,亲自示范水稻插秧移栽的每一个步骤。孩子们纷纷俯身弓腰,跃跃欲试,学着他的动作,将秧苗一株株插入泥土中,在农耕实践中深刻感知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
春耕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阡陌之间。人勤春来早,随着一季度结束、二季度开启,莞邑大地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到处都洋溢着播撒希望的气息。人们早早出工,频繁下田,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拼搏。
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好愿景依然不变。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