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星期二)上午11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出席,为大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中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先生,他将为大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下面,请黄守宏先生进行介绍。
2024-03-05 11:34:29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各位记者朋友,中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去年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发展态势,以及今年定下的新目标、发展规划和前景等,不仅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关注,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今天上午,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部署,阐明了施政方略,回应了各方关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报告》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强总理主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讨论,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修改《报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遵循惯例,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性文件,有一定的规范。今年的《报告》既符合规范,又有新特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些特点:
第一,《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指《报告》准确把握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是今年《报告》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大家知道,本届政府去年履职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今年开始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强总理明确要求,《报告》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去年工作的回顾、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重点工作任务等,都是按照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起草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九项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部署的重点任务。同时,考虑到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且党的二十大把“科技、教育、人才”单列一章,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一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惯例,增加了文化、社会治理、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侨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对台、外交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也是按照党中央相关精神起草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又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如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财经委会议等,每次会后起草组都及时学习领会,并在《报告》中予以体现。所以,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一致认为,今年的《报告》切实做到了“三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2024-03-05 11:42:21
黄守宏:
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充分反映民心民意,回应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和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广泛听取意见不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也是我们党制定重要文件、重要政策的一贯做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制定政策、制定文件提出了“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明确要求,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比如,为准备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多次到各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情况。大家从过去的新闻报道和电视镜头中可以看到,总书记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书记这种倾听民意、感知民情、体察民生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贯彻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更需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2024-03-05 11:43:08
黄守宏:
在起草和修改《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李强总理多次到基层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他召开了三场座谈会,一场是专家、企业家、教科文卫领域代表的座谈会,一场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还到地方召开了由部分省、市、县、乡、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国务院其他领导也通过多种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报告》稿形成的基础是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稿子形成后,又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今年发出4000多份,从中梳理出1100多条意见建议。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方式提出了大量建议。许多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博、论坛等都整理了网民的意见。例如,中国政府网今年联合29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了“@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的建言献策活动。截至昨天,累计收到网民间建言超过160万条,比去年增长82%。中国政府网从中精选出1150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转给起草组,这些意见建议内容详实,有理由、建议,甚至有网民还提出了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时机等,考虑得非常周全。留言的网民涵盖各个年龄段,最大的82岁,最小的12岁。有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听取意见予以肯定,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
在征集活动中,还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网友建言,包括投资人、经济学家、教师、医生等,他们对在中国投资兴业、签证办理、到中国旅游购物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从今年来看,外国网友的国家数量和网友数量比前些年大幅增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上越来越多人关心中国、看好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人民同行。
总体来看,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的人数众多,仅中国政府网就有160万人提出建议,加上其他媒体活动的参与者,数量巨大,涵盖各个职业和年龄段人群,具有广泛代表性。
直接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大体算下来有一万人,包括前面提到的4000多位地方和部门负责人,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方面人士。
2024-03-05 11:46:39
黄守宏:
对于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包括网民建言,我们都会逐条研究,判断能否吸纳、是全面吸纳还是部分吸纳。即使一条意见不能整条接受,我们也会看其中是否有合理成分、是否有工作层面的线索和指引。我们会反复斟酌讨论,按照能吸收尽量吸收的原则提出起草组的建议,按程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写入《报告》。今后几天,我们还会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继续进行修改。
第二,《报告》上下贯通、融为一体。《报告》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社会各方的诉求、意见建议相结合、相统一,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大家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是总基调、大盘子、大政策,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是具体愿望和诉求,这些都需要细化实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报告》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企业、群众的愿望诉求有机统一起来。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内容广泛,但篇幅有限,我们在精简文字的同时,会反复推敲每句话,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同时,按照李强总理的要求,今年我们特别加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统筹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阐述重点、概要,现有1.69万字。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则详细具体,计划报告有5.89万字,预算报告1.95万字。从篇幅上可以看出,三个报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大家在看《政府工作报告》时,要结合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和理解今年政府的总体工作安排。
第三,《报告》实事求是、务实平实。现场聆听李强总理所作《报告》的记者朋友,可能对此印象深刻。今年《报告》遵循文体规范,力求平实朴素,言之有物。在回顾去年成绩时,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做渲染;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不面面俱到。在部署今年工作时,着重阐述新安排、新举措,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需要持续实施的重大战略,进行精炼概括;安排各项政策和工作举措时注重干货,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报告是否有针对性、有用管用的政策举措。报告力求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通俗简洁,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理解。
2024-03-05 11:52:43
黄守宏:
前面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相关情况和特点。最近我看到一些国际报道,有人疑惑,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很多国家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不佳,而中国制定的目标、提出的任务总能完成,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发展目标、提出重要政策,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寻求最大公约数,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意基础,而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反映少数人的意愿和诉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心民心交融,政声民意共鸣,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相信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它将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动,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目标任务也一定能够完成。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理解《报告》要把握主旨要义。我个人认为,《报告》的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与“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穿《报告》的主脉络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整篇《报告》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大逻辑和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时间有限,我就简要介绍以上情况。下面,我愿意就《报告》的起草工作与各位交流。谢谢!
2024-03-05 12:00:02
陈文俊:
谢谢黄主任。下面欢迎各位提问,请在提问前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2024-03-05 12:04:3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您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报告》在回顾去年总结成绩时,常提到“来之不易”,在您看来,去年的不易有何不同?是如何克服的?谢谢!
2024-03-05 12:21:47
黄守宏:
过去一年已经过去,大家都亲身经历,对于去年的成绩和成就,看法因人而异。总体而言,我认为去年的成绩单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既有显绩又有潜绩,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
从成绩单中可以看到,有外在的、有形的、可用数据衡量的成就。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2%等。我们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来评估这些成绩。纵向来看,5.2%的增速比上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增速名列前茅,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30%左右。
成绩单中也有难以量化,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知和体会到的成就。例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更加丰富等。
还有很多内在的、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成效,如理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作风的改进、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等。
总体来看,评价去年的成绩单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正如古诗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对成绩单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