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首提1.4万亿斤粮食产量新目标:依据何在、怎样达成?

行业动态

首提1.4万亿斤粮食产量新目标:依据何在、怎样达成?

阅读数:8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一头紧密关联着百姓的民生福祉,另一头则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明确将粮食产量设定在1.4万亿斤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在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且在2024年成功突破1.4万亿斤新台阶之后,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粮食产量提出1.4万亿斤左右的全新目标。

  那么,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是现实国情。尽管粮食连年实现丰产,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饲料粮进行转化,从而使得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粮食总体上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

  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迈上新台阶。其中,“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计划报告认为,2025年设定1.4万亿斤左右的粮食产量目标,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社会预期。并且,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实现这一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既然目标已经明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三大报告中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招、硬招:

  ——抓好耕地保护。正所谓“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开展占补平衡管理。同时,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表示,保护耕地不仅要保障数量,更要提升质量。要全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良田种出好粮,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强化科技创新。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创下新高,其中单产提升的贡献率高达八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以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农业大田生产技术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坚持提高单产和品质并重,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提高技术到位率,带动粮食大面积增产。

  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它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将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不仅能够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提升老百姓的餐饮质量。

  ——保护两个“积极性”。自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有些品种的价格跌幅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只有让农民种粮能够挣钱,粮食生产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

  预算报告也明确了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支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等一系列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认为,这些关键举措将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有助于助力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

东莞菜篮子  “金牌莞味”三博会调研:“观音绿”五度登场,莞荔产品创新路在何方?
标签: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