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3日对外公布,其中着重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并且针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部署。
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同比实际6.3%的增长。那么,在今年怎样才能让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呢?该文件给出了答案,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体而言,要大力推动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各地应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在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加大力度。要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苹果、黄花菜、木耳等看似不起眼的小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文件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包括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加大稳岗就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等。
李国祥指出,近年来农民群众在就业增收方面面临一定压力,因此需要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上多下功夫。各地可以通过扩大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规模、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此外,还要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等实用模式,解决当前农民工素质结构与职业技能不匹配的问题。
专家建议,各地还应着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积极探寻农民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途径实现盘活利用的有效方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规范化建设,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的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情况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参考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进行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形式,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所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