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4-804-11888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夯实农业基础,加力推进乡村振兴

行业动态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夯实农业基础,加力推进乡村振兴

阅读数:9 时间:2025-03-19 来源:admin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于2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那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让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变得更加坚实。但如何在较高基数上实现粮食的稳产丰产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即便粮食产量站上新台阶,也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道。他还表示,去年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八成,此次文件部署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单产提升上,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农业科技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顺应人民群众消费趋势的变化,持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他认为,无论是单产提升还是品质提高,品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种子科技创新攻关力度,培育更多高产优质的品种。此外,还要通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机等科技装备水平,以及完善生产后的收割、运输、储存等配套措施,协同发力促进粮食的稳产丰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文件提出,要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并明确要求“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

  受访专家指出,耕地一旦受到严重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且成本高。各地要总结经验教训,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长期致力于为盐碱地驱“盐”化“碱”。他认为,要落实文件提出的“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就需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坚定做好盐碱地改良治理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盐碱地转化为高产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注意到,文件不仅提出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以调动各地种粮积极性,还明确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

  他表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要以国内稳产保供为根基,强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全链条监测预警,精准识别供需缺口和调控着力点,优化进口来源布局并动态调节进口规模与节奏,平衡市场供给与价格稳定,更高水平统筹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在开放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多举措助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了针对性部署。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这些部署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推动帮扶政策实施更精准、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提出要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姝认为,健全这部分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必要且紧迫,将为推动后续帮扶政策由“阶段性过渡”转向“长效化帮扶”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更高质量的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了。在专家看来,文件从做好“土特产”文章、“共同体”文章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呢?张姝表示,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有“钱”途。

  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赵皖平说,这有利于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让农民稳稳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改善硬设施软环境 

  广袤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围绕乡村“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

  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

  “这是在城乡融合大背景大趋势下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说,应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和美,这离不开乡村发展“软环境”的打造。

  文件提出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例如,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仇童伟认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将对乡村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

  同时,文件还提出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专家学者表示,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影响社会风气、加大农民负担,甚至滋生出一系列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各地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村全面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提出“保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期稳定”“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等。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东莞菜篮子  农科中心与经贸学校携手植绿,共绘生态新画卷
标签: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No: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