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到2025年,农业农村部会继续把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当作“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以及装备匹配度,为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在推进相关工作时,会力求更加突出“大面积”这一要点。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向记者透露,近些年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作物联合育种攻关以及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主要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收获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出现百亩方、千亩片的高产典型案例。
举例来说,2023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区域试验田的亩产分别达到了600公斤、420公斤和650公斤,然而,大田生产的亩产却分别只有475公斤、385公斤和435公斤,两者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强调“大面积”单产提升,其目的在于努力把试验田展示出来的产量转化为大田生产的实际产量。
从已经不算稀奇的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到实现粮油作物大面积的单产提升,其中存在哪些难点呢?
刘录祥介绍称,我国目前农业大田生产的技术到位率不高,尚未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环节还没有真正形成强大的合力。
那么,如何将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从而辐射带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呢?刘录祥表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作物,全力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融合,以此促进单产提升。同时,要加强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农业科技人员对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推动综合性科技解决方案落实到田、落实到户,提高技术到位率,进而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增收。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已将整乡整县整市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定为主攻方向,会指导各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细化方案、明确路径,依托各类工程项目推进整建制单产提升。
除此之外,农业农村部还将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率先采用能够提高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向小农户提供提高单产的托管服务,不仅提升主体自身的单产,也提升小农户的单产,真正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