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保护湿地,共筑未来”,该主题着重强调全球需共同努力保护湿地这一关键生态系统,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湿地指的是长期或季节性被水淹没的区域,涵盖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湖泊湿地、河口湿地等。它在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尽管湿地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约6%,但却有40%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在湿地生活或繁衍。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被形象地称作“地球之肾”。除此之外,湿地还能够缓冲洪水、干旱、飓风和海啸所带来的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原能力。
不过,据联合国官网信息,自1970年以来,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是萎缩、丧失和退化速度极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导致湿地丧失的人类活动包括为农业和建筑业进行排水和填土、污染、过度捕捞和过度开发资源、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
守护湿地需要各方携手合作。为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政府间合作,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1996年,《湿地公约》常委会第19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自1997年起,各国会在每年的2月2日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以宣传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积极履行公约义务。2022年6月1日,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借助法治力量推动湿地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稳扎稳打,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湿地“名片”,成为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