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农事不停。记者近期在多地走访时发现,田间地头依旧是一派忙碌景象,各地积极行动,努力降低寒冷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全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为未来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这几日,山东省济宁市气温大幅下降。在嘉祥县马村镇,种粮大户王玉杰的4000余亩麦田里,麦苗整齐茁壮。
要让小麦平安度过冬天,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在2024年秋种时,王玉杰引入了智能导航设备,对深翻、碎土整平以及整个播种流程进行了优化。王玉杰向记者透露,采用这种方式后,小麦在越冬期遭受冻害的情况明显减少,仅这一项改进,就能让每亩小麦产量提高约100公斤。
“减少损失就等同于增加收入。联合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参数并及时调整机具。”在嘉祥县孟姑集镇卞庄村的庄稼田边,县农机服务中心生产科副科长苏保涛正在给村民们讲解小麦机收减损的技术和知识。
利用冬春这段时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山东的粮油作物生产、“菜篮子”产品供应以及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旨在提升农民的技能和本领。
在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的彭辉蔬菜合作社,温室大棚内温暖宜人,翠绿的苦瓜挂满了藤蔓。目前正值苦瓜上市的旺季,种植户王学勇正忙着采摘和装筐。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大棚里种了1000多棵苦瓜,今年的产量相当可观。
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应有尽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充分发挥蔬菜产业的优势,全面升级保供措施,确保新鲜蔬菜全年不间断供应市场。
距离寿光1000多公里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正伟家庭农场,智能控温育苗室内的一排排蔬菜苗生长态势良好。借助农业数字化系统,农场主王正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灵活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有效降低恶劣天气对蔬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在江西省崇仁县郭圩乡甘家村,记者看到,以往堆满稻垛的1000多亩农田里,如今西蓝花生长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
“原来这些地里种的都是水稻,8月份水稻收割后,9月份就开始种植西蓝花。每亩西蓝花的产量能达到2200到2600斤,每亩的纯利润能有2600多元。”承包这片农田的崇仁县思润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难掩心中的喜悦。
崇仁县充分利用秋收后的“冬闲田”,种植西蓝花、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2%。“冬闲田”摇身一变,成了农民的“增收田”。
除了保障“菜篮子”,“油瓶子”的供应也不容忽视。江西的油菜种植面积达到了925.3万亩。在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瓈田村油菜种植基地的上空,植保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来回飞行,将雾化后的药物均匀地喷洒在油菜上。基地负责人陈四云表示,植保无人机进行药肥混施,不仅能防治病虫害,还能增强植株的抗寒性和抗逆性,就像给越冬油菜穿上了一层“防护服”。
为了应对油菜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旱、低温等问题,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以及11个地市的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生产技术会商,并先后派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600多人次到各地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助力油菜实现稳产丰产。
冬季的忙碌,不仅仅局限于陆地。
眼下正是金鲳鱼的收获季节。在广东湛江流沙湾的海面上,一个个重力式深水网箱整齐排列。网箱内,金鲳鱼活跃地翻腾跳跃。拉网、装鱼、起吊……金鲳鱼被一网又一网地打捞上船,随后从码头打包运往全国各地。
“1月初,我们平均每天能收获1万多斤金鲳鱼。”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陆圳祥介绍说,这批金鲳鱼是在2024年6月到8月间投放的鱼苗,由于入冬以来气候条件良好,收获的金鲳鱼体型大、肉质肥美,每条大约有1斤重。
据了解,湛江市的金鲳鱼深海养殖网箱数量超过3500个,一年的金鲳鱼总产量约为10万吨,产业年产值高达100亿元。金鲳鱼已然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鱼”。
人勤春来早。无论是在农田里、温室内,还是在海面上,人们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丰收的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