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我国可治理沙化土地已有53%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积极态势。我国在全球率先达成土地退化“零增长”,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进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路径,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以及防沙治沙的国际典范。
荒漠化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难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为16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为基础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13个沙化重点省区出台了防沙治沙条例或实施办法。
我国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2.41%提升至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绿线”向西移动了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显著减少。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2024年“三北”工程区累计下达中央投资320亿元,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攻坚战实现良好开端,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各地选用并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组织开展林草湿荒调查监测。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各地秉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