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居民餐桌上的牛羊肉美食日益丰富。而保障牛羊肉的稳定供应,离不开饲草产业的蓬勃发展。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等三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体系。依据《意见》,到2030年,全国饲草产业将实现“三增”,也就是产业增长、种业水平增长以及质量效益增长,这将为增强草食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优质饲草仍存在较大缺口
在中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相对较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介绍,在上个世纪,中国草食家畜的饲养方式较为粗放,牧区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农区则主要依靠秸秆等农副资源进行饲养,饲草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较弱,这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那么,如何有效推动饲草产业发展,提升优质饲草的供给能力呢?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出台。2022年,针对全国饲草产业发展的首个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提出了14项重点工作举措,并明确到2025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要达到9800万吨。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饲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黄保续表示,2023年,全国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16亿亩,饲草总产量为1.01亿吨,累计培育审定饲草新品种685个,饲草种子年产量达7.5万吨,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达到1581家,饲草生产区域化集群加速形成。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专家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国居民对牛羊肉和奶类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国内生产发展却相对滞后。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饲草,特别是优质饲草供给不足。初步测算显示,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供需缺口仍然较大。
饲草的供应还对粮食产生影响。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在于饲料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表示,中国是世界畜牧第一大国,也是饲料粮需求第一大国。2022年,全国饲用粮食消费量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8%,超过口粮消费近15个百分点。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饲草供应,推动实现化草为粮。
“总体来看,我国饲草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技术装备支撑能力还不强,配套政策保障体系还有欠缺,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黄保续说,因此,亟须加快发展饲草产业,为增加草畜产品供应筑牢基础。
让盐碱地种上优质草
怎样进一步拓展饲草生产空间呢?挖掘合适土地资源的种草潜力是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饲草生产不能与粮争地,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合理开发利用适宜种草的土地资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何振艳认为,除了目前的耕地之外,全国还有11.7亿亩边际土地,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达到5亿亩。充分利用这些盐碱地发展牧草业,是填补中国优质饲草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
围绕盐碱地种草,不少地方近年来积极行动。“我们这片盐碱地如今种上了苜蓿,一年能收四五茬。”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纳茉农场负责人刘德成介绍,苜蓿有着“牧草之王”的称号,再生性强、营养丰富,很多畜禽都喜欢吃。农场选种的苜蓿品种耐旱耐盐碱,特别适宜黄骅的土壤和气候,现在每亩地年平均收入接近2000元。
“黄骅近年积极推动苜蓿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目前已在羊二庄镇、旧城镇等乡镇发展了多个苜蓿集中种植区域。”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饲草工作站站长于合兴介绍。数据显示,目前,黄骅市苜蓿种植面积超20万亩,2023年产量17余万吨,苜蓿产业实现产值近4亿元,草农户均增收3万余元。
三部门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要拓展饲草生产空间,到2030年全国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35亿亩,产量达到1.3亿吨,牛羊优质饲草需求保障率达到85%。其中,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是一项重要措施。《意见》明确将“以种适地”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积极探索不同盐碱区治理和利用模式。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在适宜地区通过粮饲轮作、种草改盐等方式,强化种地适配,稳步扩大苜蓿、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品种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推进羊草、冰草、披碱草、鸭茅、狼尾草、田菁等品种种植,推动盐碱地种草面积明显增加。
“拓展饲草生产空间,除了积极利用中重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种植,还应有效利用草地资源,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推进划区轮牧,充分挖掘农闲田、撂荒地、滩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种草潜力。”黄保续说。
育出好种子,长出好饲草
俗话说“苗好七分收”,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还需在种子方面下功夫。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了饲草种业科技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饲草新品种培育,组织实施区域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加快优良品种审定与推广,目前已累计审定优良饲草品种656个。国家林草局通过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开展草种繁育,截至2023年底,各地新建草种繁育保留面积累计达到56.6万亩,已达产草种年生产能力近1.7万吨。
各地也在加快寻求草种突破。四川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表示,四川省农科院草业学科团队等科研队伍重视遗传资源收集和饲草品种选育。截至目前,累计收集评价饲用高粱、高丹草等资源万余份,创制种质资源3500余份。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地,饲草种子自给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介绍,2023年,全国草种子总进口同比减少3%。在用种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土草种的崛起之势。
此次《意见》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我国饲草种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饲草种子自给率力争达到75%。深入推进草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建设饲草育种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饲草基础研究,加快选育并推广一批高产高蛋白、抗逆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
有了好种子,产业链发展也得跟上。《意见》明确,到2030年,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饲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明显提升。
“我们将大力培育饲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支持培育壮大草畜合作社、饲草生产企业、饲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养殖企业与饲草生产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加快提升饲草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黄保续说。